这段时间,罗志祥的时间管理屡上热搜,也引来了不少网友的调侃。
但是真正的时间管理是什么样的呢?真正能做到精确时间管理的人生又是什么样子?
每个人的一天都是二十四小时,为什么有的人就能做到一个月读完十本书,而你连三章都读不来?
不管你的清单里待读的书有多少本,也不管你下班之后有多么想放松,你一定要看看这本书。至少,耐心看完这篇文章。
《奇特的一生》是关于一位时间管理大师和实践者——奇人柳比歇夫的传记。
柳比歇夫时间管理法,就是这位传记作家因着惊讶于他的高产和学识,通过整理他的日记而发现和总结出来的。
以下引用全部出自柳比歇夫传记《奇特的一生》,格拉宁著
柳比歇夫是谁
柳比歇夫生于 1890 年,于 1972 年离世,享年 82 岁。
他是一个学者,一位教授,一名科研人员。当他到列宁格勒和莫斯科的时候,会有很多人簇拥着他,邀请他到五花八门的研究所去讲学。
柳比歇夫,来源:百度百科
首先,柳比歇夫是一个特别高产的学者。
他生前发布了七十来部学术著作。其中有分散分析、生物分类学、昆虫学方面的经典著作;这些著作在国外广为翻译出版。各种各样的论文和专著,他一共写了五百多印张。五百印张,等于一万二千五百张打字稿。即使以专业作家而论,这也是个庞大的数字。
其次,他是个杂家,拥有广博的知识面,是个宝藏男孩。
谈起英国的君主制度,他能够说出任何一个英国国王临朝秉政的细节;说到宗教,不管是古兰经、犹太传经,还是罗马教廷的源流、马 丁·路德的学说、毕达哥拉斯学派的思想……他都是如数家珍。他懂复变数理论、农业经济、罗·费歇的社会达尔文主义、古希腊古罗马,天知道他还精通些什么。
柳比歇夫的日记
柳比歇夫从 1916 年开始写日记,到人生最后的日子,历时 56 年,一天也没有间断过。
作为一名要给柳比歇夫写传记的传记作家,格拉宁得知他有这么多资料可以研究的时候,简直“不能有更大的奢望了”。
柳比歇夫的日记,来源:电子书截图
但真正看到这些日记的时候,他是一脸懵,差点就放弃这些资料了。
干巴巴的统计,既挖掘不出感情,也挖掘不出饶有兴味的时间的细节;语言苍白单调;没有暴露任何隐秘;几乎丝毫没有痛苦,没有欣喜,没有幽默。偶或透露的一点细节,也是象电报一样的乏味。
最后,格拉宁苦思冥想,终于发现——这其实是柳比歇夫自制的统计资料。
好比是账簿,他是在用他的方法统计支出的时间。
不仅如此,柳比歇夫除了写这些“奇怪“的日记之外,还做月结和年度总结。
每个月到月底他都要做小结,画了一些图,列了一些表。到年终,又根据每月小结做一份年度总结,列出 一览表。
但是,格拉宁不知道该不该花时间去研究柳比歇夫的这种“细致微妙”的时间统计法。一来,实在不知道该怎么入手去研究;二来,他已经想好了退路。
在万不得已的情况下,作者打算把一切归结为柳比歇夫的才华和这种才华的优越性。
现在,实在很感激格拉宁当时逼了自己一把,我们才能有机会了解并学习柳比歇夫的这种独特又有效的时间管理办法,有机会以他那种方式好好利用自己的时间,过好这一生。
图片来源:undraw
柳比歇夫时间管理法
简单来说,柳比歇夫的时间管理,就是计划时间、记录时间、分析检查、消除浪费、再重新安排时间的一个个循环。
第一步是提出目标
1918 年,柳比歇夫开始从事纯学术工作,当时他就提出了他一生的奋斗目标——“创立生物自然分类法”。
“要创立这样一种分类法,必须先找出某种类似的原子量;我想对没有直接功能作用的机体结构中的曲线进行数学研究,通过这个办法来找......”亚历山大·亚历山德罗维奇在一九一八年这样写道,“这项工作在数学上看来困难极大......我起码要过五年,等数学基础打得好一些,到那时候才能着手完成这项主要任务......我立意要写一部数学生物学;一切企图把数学运用于生物学的尝试,都将包容于这本书中。”
这其实是有很大的风险的,格拉宁评价说这是“押宝”,将生活中最美好的东西,未来、才华、希望,“统统拿来孤注一掷”。
万一柳比歇夫确定的目标是不能达到的,是根本不可能实现的呢?万一过了二十来年,证明创立这样一种生物自然分类方法是不可能的呢?或者说,万一现代数学机器不适合于这方面的用途呢?
但是为了科学,因着热爱和着迷,他定下了这样的目标。而且“一旦干了起来,他一辈子也不背离既定的目标。”
图片来源:undraw
第二步,是记录
记录这件事看起来很简单,但是做起来很少能有人坚持下去。
由于柳比歇夫希望自己能完成年轻时定下的这个目标,所以他想方设法地利用每一分钟。
每一次散步,他都用来捕捉昆虫。在那些废话连篇的会议上,他演算习题。
他对“时间下脚料”的利用,考虑得无微不至。出门旅行,他看小部头的书,学习外语。
但是这些并不能满足他的需求。因为生物学同其他学科的千丝万缕的联系,“工作越深入,面也越宽”,他“先是需要认真研究一下数学,后来又轮到哲学“,还需要批判地对待达尔文主义;后来他又明白,“不懂文学不懂历史是不行的”,“不知道为什么,他还需要懂一点音乐......”
为了完成目标,他需要不断挖掘时间的一切潜力。
他记下工作开始和结束的时间,“误差不超过五分钟”。
而且,他有一种“毛时间”和“纯时间”的说法。“‘如果把纯时间折算成毛时间,应该增加百分之二十五到三十’”。
图片来源:undraw
第三步,是分析检查、消除浪费
有了记录之后,就可以根据这些记录分析自己的时间都用在哪里了,效率怎么样,便于做下一轮的计划。
柳比歇夫“这个方法之所以能够存在,是依靠经常的计算和检查“,”没有计算的计划是盲目的计划“,不能“光会做计划,却不去操心这计划能不能完成”。
柳比歇夫把自己的工作分类:第一类是“中心工作”和“例行工作”,包括写书、搞研究、看参考书、做笔记、写信;第二类包括做学术报告、讲课、开会等,“不属于直接科研工作的活动都包括在内”。
“每天只合计第一类工作的时间,然后把一个月的加起来。”
柳比歇夫每月小结,来源:电子书截图
基本科研五十九小时四十五分,来源:电子书截图
日常参考书计时,来源:电子书截图
柳比歇夫的这些记录是很详细的,误差不超过 1 分钟。
看起来是很可畏的事,但是其实我们是能做到的。只是要花一点时间在每天的记录上,和每次的总结里。时间久了,就知道自己可以从哪里再挤一点时间出来,慢慢地形成了我们现在看到的这种体系。
刚开始的时候,柳比歇夫虽然觉得目标比较宏大需要时间,但也没觉得需要那么多时间;后来才开始这样从时间里抠时间。
柳比歇夫的年度总结“是篇幅浩瀚的报表,整整有一本,什么都有记录。”
每一年过去,柳比歇夫都要进行分析研究,统计学的一切办法都用上了。素材有的是——那便是每个月的小结。
从总结里,他可以看出来原计划中的哪一部分工作没有完成,差了多少。
以 1938 年为例,那一年,“第一类工作没有完成,差百分之二十八:‘主要原因是奥丽雅和瓦丽雅病了,接结果同人们打交道多了。’”
图片来源:undraw
第四步,是提出下一阶段的计划
“制定年度计划或月计划时,不得不依靠过去的经验。”
经过详细的统计,柳比歇夫已经知道自己的时间用在了哪些地方,完成效率如何,所以他可以制定出事无巨细的计划。
举例来说,一九六五年九月的计划包括哪些内容?规定:十天在新西伯利亚的学院里讲课,十八天在乌里扬诺夫斯克,两天花在路途上。接着是哪一项工作要用多少多少小时,巨细无遗。比如,写信二十四封——三十八小时。开出必读书单。在照相上要干些什么。要给谁写一份评语。
不仅如此,
基本工作的时间也要计划一番:备课、生态学、昆虫学及其他科研工作。第二类工作一般要比第一类多百分之十左右。
不仅有月度计划,还有年度计划。不仅有年度计划,还有五年计划。不仅有计划,还有详细的研究总结和鉴定。
图片来源:undraw
/写在最后/
柳比歇夫其实和我们一样,都是普通人,在年轻的时候雄心勃勃,要建立一番功业,要改变这个世界。经历过战争的他,也曾经把儿子送上战场,又深受失去亲人的折磨。
但不一样的是,他始终记得他的目标,有过动摇但更加坚定。所以,同样的生活,同样的时间,柳比歇夫的人生却那样精彩。
他在与时间魔法的较量中,渐渐意识到,“最好不是去震惊世界,而是要像易卜生所说的,生活在世界上。“他“冒出人性的弱点,他鼓起勇气继续前进,攀登越来越陡峭的高峰——追求人性,追求那最最朴实的人性。”
他的时间好像是物质,不会无影无踪地消逝不见,不会消亡;它变成了什么,总能查得出来。他由于做了统计,获得了时间。
如今,我们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也能窥见一点把时间真正变为人生财富的那条路的影子。“生活就是透辟地理解”,希望我们都能通过柳比歇夫的方法,找到自己与时间相处的规则。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