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咪蒙《一个出身寒门的状元之死》的一点思考。对于如何在这眼花缭乱的信息世界求得生存。
不久前出了“寒门状元之死”事件,年前就想简单谈谈,不想又倏忽到了今天。
那么,谈什么呢?谈谈它为什么撩动起大众的神经,谈谈这个时代的“发声”,谈谈我们如何在缭乱中生存。
这年头写文章很容易。因为每个人都能写,简书、豆瓣、知乎、公众号,各式各样的平台尽其所能地保障并鼓励了大众发声的权利。
这年头写文章又不容易。因为更加开放的“市场”带来更加多元化的竞争,写作者要依傍更多的平台,平台要招揽更多的作者,以渲染热热闹闹、百花齐放的文字盛景,不然两方皆有淹没在茫茫大海中的危险。
于是乎,“流量”,成了所有人趋之若鹜的一样东西。
流量带来关注度,流量带来传播,流量带来热评。一切的一切,汇聚成了一条浩浩荡荡的金钱的河流。
从一定程度上来说,这是现代社会的生存法则,本无可厚非。比如爱看篮球的朋友可能知道,NBA邀请了娱乐圈明星蔡徐坤作为其新春形象大使,就被网民可劲儿吐槽。其实也就是一场商业游戏,大家你情我愿,没什么奇怪的。
但有人竟至凭空捏造、哗众取宠这样的程度了。
“寒门状元之死”无疑算是这其中的“丰碑”了。
实在地说,若是我先看到文章原文而非网上铺天盖地的质疑,那这样一篇文章也许很快就淡忘过去了,毕竟“不幸的人生各有各的不幸”,我们看到这样悲惨的故事,最多也就是唏嘘感叹几句、唾骂一番现实,也就罢了。
除却文末那句“希望我们都能成为一个真正用力活过的人”,成功将文章升格为一篇不错的鸡汤文(好像确实也能让人在读完后觉到一丝奋进),其余却大抵对于我无太多触动。
很不幸我先看到了对它的质疑论调。
人们骂它,说句不好听的话,无非也就是骂它当了婊子还要立牌坊,明明大篇的虚构却硬说成采访自真实人物,还冠以“寒门、状元、死”这类极其吸人眼球的字眼。
“虚构”总该算文章手法的一种,同时我觉得也是十分重要的一种,可是高超的写作者必审慎用之,避免走到“瞎扯淡”、“胡说八道”这样的地步。
譬如我这样的“难产作者”,“虚构”对于我更是需高高供奉起的圣物,一则我学识有限,对事物看得不透,无法像大师那样举一反三、在虚妄的笔下构建出一个具有现实意义的世界;二则我更加习惯于从自己对这个世界的切身体验出发,不声不响地传达一些不大不小却也足够有温度的想法。
所以即便有虚构,那也有某时某刻的生活的出处。
但这毕竟只是我个人的执念,我管不了其他人。在这个时代,任何人都管不了其他人的疯狂,唯有有限地保持自身的清醒。
看网上对于这篇文章各种扒老底、怼来怼去的,其实也生出了这样一个想法——多么糟糕的时代,人们越来越容易地暴躁起来,动不动就要唇枪舌剑乃至拔刀相向;多么美妙的时代,至少每个人都深晰自己拥有说话的权利并抱有越来越大的热情去行使之,即便仍旧有人太过随心所欲、以致坏了规矩。
记不清哪位哲人说过——“人是注定要受自由之苦的。”我套到这个场景中来,就是说,我们能自由地读写、自由地说话,自然也有代价。
缭乱就是自由的代价。这种缭乱牵扯着截然相反的两极,一头是鱼龙混杂,一头是百花齐放。当然,历史上现实中,是鱼龙混杂而非百花齐放的年代更多。
我们平凡的人们呐,那也只得理解并接受这种缭乱,并借助读书与思考,臻于独立、理智而愉悦的境界。
可是这就不太需要官方出面了,要这样的话,问题就不是这个问题了。比如网上有人建议动用官方力量彻底封杀咪蒙及其“同党”,就是剑走偏锋、甚至大大的不妥了。
我觉得看到的一句评论特别有意思、也发人深思:
你不允许自己家里有咪蒙类的杂志,这没问题,但官方不允许你有,那就是问题。
如若对于我们看着碍眼的都以此方式处之,以后会成什么样呢?奥威尔早就给我们描绘了啊——你(你就是“群众”)有可能接收到的一切文学艺术,清一色由机器制造,而党只要指派最忠贞的党员去输入意识形态绝对正确的制造程序即可。
尽管放心,这样写出来的作品,绝对不会再有争议,也不会再有互怼,大家和和美美天下太平——但我们绝不该到达这样泯灭思想的地步。
忘了有关于这一话题的糟心事儿,幸好我们还能看一看自己喜欢的书,骂一骂自己不喜欢的文章,不是吗?
还是送给自己那一句话吧:说自己的话,写自己的文,走自己的路——也许就不至于在众说纷纭中失掉自我。
本文首发于公众号【宇的文字】。作者西铭,一个二十来岁的青年,说着自己的话,写着自己的文,走着自己的路。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