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沙沙岁月》节选——沈阳模式的形成

《沙沙岁月》节选——沈阳模式的形成

作者: 沙沙_wk | 来源:发表于2018-08-23 08:46 被阅读0次

45  沈阳模式的形成

        进入90年代末,在民政部的积极倡导下,社区建设开始引起各地政府的高度重视,这与沈阳强化居委会建设的思路不谋而和。当时,国内先进地区的经验主要有:上海将社区建设的切入点放在街道,着重解决两级政府、三级管理、四级落实;武汉重在理顺政府与居委会的关系,明确责权划分;青岛和南京则注重强化社区的服务功能。为进一步推进我市社区建设,市领导朱锦、局长李振发、副局长梁万富等,先后多次带队组织各区县领导和有关部门同志到上海、武汉、南京、杭州、青岛等先进地区考察学习。

        1999年3月,对于沈阳社区建设来说,是个万物复苏的“阳春三月”。3月3日,朱锦副市长带着梁局长和我等人,专程前往北京向民政部进行汇报,表达了沈阳愿意做社区建设改革试点城市的意向;7日至9日,朱市长率领市、区民政局部分领导,到上海和南京进行了考察学习;10日,沈河区区长邢文祥和区民政局长赵彬等人,在市民政局有关领导的陪同下,专程到民政部争取社区建设试验区;3月15日,市政府组织7个城区主管区长、民政局长等共20人,赴青岛进行考察学习;3月16日晚8时50分,朱锦副市长在青岛府新大厦302会议室,主持召开赴青岛考察人员座谈会(又称“青岛会议”),研究部署我市社区建设工作。会上,朱市长对全面推进沈阳社区建设做了重要讲话,她强调:沈阳的社区建设要高起点,对外地经验借鉴不照搬,要有沈阳特色,并提出了“构建基础,以民为本,先易后难,渐进深化”的十六字方针。这次会议统一了各级领导的思想认识,明确了我市推进社区建设的基本思路与方法、步骤,并确定了和平区和沈河区为我市社区体制改革的先行试点区。会议一直开到了晚上11点多,这天大家都非常兴奋,仿佛进入了决战的前夜,我也是久久不能入睡。

        4月20日,沈河区召开社区建设动员大会,区有关部门领导、驻区企事业单位代表、居委会干部共1000多人参加了大会,市、区主要领导亲自到会讲话。令人感动的是,民政部基层政权和社区建设司汤晋苏处长,将尚未对外颁发的“全国社区建设实验区”牌匾,专程从北京乘坐早班列车捧到了沈阳,在会场郑重地授予了沈河区,正式启动了我市社区体制改革。5月5日,民政部基层政权和社区建设司《社区建设实验区专刊》(第一期),全文刊登了《沈阳市沈河区社区建设实施方案》,向全国推介了我市的做法。不久,同时推进社区体制改革试点的和平区,也被国家民政部确认为首批“全国社区建设实验区”。

        7月30日,我市在辽宁人民会堂召开“推进社区建设动员大会”,全面启动了社区体制改革工作。截至8月末,我市原有2753个居委会,调整合并为1277个社区。这次社区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是:明确社区定位,将社区规模确定在小于街道办事处、大于原来居委会的层面上;合理划分社区,依据地缘、资源、管辖人口和居民心理认同感等因素,组建新的社区;建立新型社区组织体系,公开招选社区干部,实行选聘结合。在这次社区体制改革中,我市在许多方面突破了原有的居委会工作模式:将居委会管辖规模由500户扩大至1500户以上;创建了社区成员代表大会、社区协商议事委员会和社区管理委员会等新型社区组织;强化社区职能,理顺了同有关方面的关系;整合社区资源,完善了社区服务体系等等。经过社区体制改革,沈阳的社区组织体系初步建立,居民的社区意识大幅提高,社区的各项功能明显增强。

        沈阳社区体制改革的成功,得益于上级民政部门的正确指导,得益于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更得益于基层区、街、社区干部的积极创造。在沈阳社区模式形成过程中,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多次深入基层调查研究、听取汇报;有关部门通力协助,从各方面予以支持;各城区你追我赶、争相创新,各具特色。如:沈河区的“下放三权”、“人民联络员制度”;和平区的“整合社区资源”、“单位型社区建设”;大东区的“部门手拉手社区共建”;铁西区的“社区服务双向承诺”;皇姑区的“社区双拥共建”;以及泉园街道的“社区党建工作”等经验,都曾在当时产生过较大影响。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当时主管社区建设的朱锦副市长(后任市委副书记),可谓“功不可没”:在那一段时间里,她将主要精力都放在了社区建设上,经常深入基层和社区调查研究;亲自带队赴上海、南京、青岛等外地考察,反复研究我市社区建设方案;几次到民政部、省民政厅汇报工作,争取上级主管部门支持;多次主持召开各种会议,从不同角度推进、完善社区建设工作。仅据2000年我工作笔记上的不完全统计,朱书记亲自参加的有关社区工作的调研、会议等就达25次之多,作为一名市级领导能够这样亲力亲为实在难能可贵。

朱锦副市长(左二)在青岛主持召开社区建设座谈会

相关文章

  • 《沙沙岁月》节选——沈阳模式的形成

    45 沈阳模式的形成 进入90年代末,在民政部的积极倡导下,社区建设开始引起各地政府的高度重视,这与沈阳...

  • 《沙沙岁月》节选——沙沙情缘

    56. 沙沙情缘 2008年初,局里副局级巡视员的职位出现了空缺,当时我兼任人事和企业两个处的处长,尽管那时还有提...

  • 《沙沙岁月》节选26

    26. 调入局团委 1980年7月,沈阳矿务局召开第二届团代会。当时,建筑公司出席局团代会正式代表75人,...

  • 《沙沙岁月》节选18

    18. 高高的脚手架 1973年12月,我来到沈阳煤矿报到,被分配到了沈阳煤矿大修队,这是一个专门修建矿区...

  • 《沙沙岁月》节选44

    44. 八一剧场大会 八一剧场是沈阳军区军人俱乐部。1997年9月16日(农历八月十五),市政府在八一剧场召开“加...

  • 《沙沙岁月》节选30

    30. 生产竞赛 新的局团委组建后,我负责分管办公室和生产部,主要精力除了抓团委日常工作外,就是组织团员青年围绕煤...

  • 《沙沙岁月》节选29

    29. 三局合并 1982年12月,国务院批准成立了东北内蒙古煤炭工业联合公司,隶属于煤炭工业部,负责集中统一领导...

  • 《沙沙岁月》节选31

    31. 惜别共青团 1985年9月3日,沈阳矿务局召开局机关和基建公司处以上干部大会,传达了东煤公司《关于撤销沈阳...

  • 《沙沙岁月》节选20

    20. 通勤车的故事 刚到沈阳煤矿参加工作时,负责招工的师傅领我们去看了地处二井的矿独身宿舍,并询问我们是否愿意在...

  • 《沙沙岁月》节选19

    19. 家属工 煤矿职工大多需要下井,所以招收的女职工比较少,加上不少矿工找的都是农村对象,这就使大批职工家属赋闲...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沙沙岁月》节选——沈阳模式的形成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qhfpi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