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听许嵩的歌,也在知乎和网易云上看了不少评论,有些思考,想记录下来。
感叹着近十年前的《微博控》一曲中讲述的问题在今时今日日渐凸现,在如今网络日渐发达的时刻,发表评论更加便捷,却也让人不敢轻易发表评论。
前几天在想,像这样通过音乐表达观点,何时才能真正让人注意到呢?再到真正解决这些问题,又得是何时呢?心里不免有些着急。
当时很想知道,什么学科能让人如此深刻而又客观地看问题?这么想着,就去搜人类学。
发现一位人类学老师提出的观点:人类学家需要和研究对象建立真正的友谊,融入他们的生活,学习他们的文化,最后再抽离出来客观地观察分析。
当我读到这段话时,忽然意识到:想要真正解决这些问题,必须深入了解他们的文化,了解这些现象和思想是如何形成和演变的,从而总结出更合适的方式去付诸实践。
想要解决问题,就得从“文化”入手,真正的改变是从思想和意识开始的。如果不了解这些现象是如何形成的,就开始着手改变,这对正深受其害的人来说,不是帮助,而是危害。
音乐传递思想,正是如此。
在知乎上发现了人们关于一年前的许嵩北京演唱会的讨论,感受到了深深的寒意。
印象比较深的是一位发表评论说不喜xzq做嘉宾,人品过不去。另一位反击说没有坏到你身上,他就是好人。
后面有人回复他说一个人杀人了,但是没有杀我,他就没错?这种观点能让鲁迅气到弃文从武。
我很震惊,一场演唱会能够牵扯出这么多的观点和评论。更加震惊,今时今日,还有人存着如此不当的观点。认为一个偶像特别好,那什么都不管不顾,他做的一切都是好。丧失了独立的判断能力和思考能力。真要说哪里好,可能也说不出个一二三。
翻看了演唱会视频,听到本场嘉宾对《胡萝卜须》的评价,更是心寒。
我没看过原著,不敢说什么观点。但是,我听到这首歌时查了一些资料,知道它是关于一部法国黑色童话的。这是一首很深刻很现实的一首歌。
而现场嘉宾评价这首歌时,说:“它是不是一道菜?这首歌说明作者想象力很丰富。”
一开始我听得不确切,重听时才发现说的是“想象力很丰富”。
对此,我感到深深的心寒。可能说这话的人不了解这首歌的含义,却又很随意地说出了随意的评价。
知乎上有人说:“他是在开玩笑,很好呀!”
在查了资料得知这首歌的背景之后,我认为即使是玩笑,也不该在这首歌上开。
今天看了b站的解析,大致总结这么几个片段:原著中,主人公在家里是幼子,有哥哥姐姐却不受待见。1.夜晚,哥哥姐姐都不敢去关鸡窝的门,便夸主人公勇敢,让他去关鸡窝的门。当主人公鼓起勇气关好门回来后,他的妈妈跟他说以后他负责关鸡窝的门。2.主人公的爸爸打猎回来,哥哥负责登记猎物,姐姐负责给猎物拔毛,而他,被安排去把尚未断气的猎物弄死。当他压下恐惧把所有猎物弄死之后,家人们却责怪他太残忍,是侩子手。
这是一个儿童不幸的童年。
原著和歌词都提到了:主人公在街边发现一只鼹鼠,决定把它弄死。可是无论他怎么用力拍打,鼹鼠就是不死。哪怕脑浆溢出,鲜血直流。
看到这里,想到许嵩曾经说过的(原话没找到,背不下来),大致意思是:一个人表现出来的扭曲的行为,是因为他曾经接受了残忍的对待。
这也是我搜了“人类学”之后逐渐理解的一点:当你看到一个人做出了什么你不理解的行为时,首先应该去了解他经历了什么,是什么样的环境和文化让他形成了这样的意识,产生了这样的行为。而不是就行为看行为。
看到现在很多人把很多言语定义为“开个玩笑而已”,从而掩盖自己不合时宜的评论,打算一笑而过。令人叹息。
不了解,可以不说话。不了解还要乱说话,最后还将此定义为“开个玩笑”。意思是:如果听者感到不舒服,就是“开不起玩笑”。
好刺激的观点啊!
看到网易云上有人评价许嵩:“他是一个伟大的人,是我的信仰。”
仅此一句就引来了很多人的抨击。
我再次感叹:网络发达已经让人不敢轻易发表评论了。
前几天我跟别人提到许嵩时说:“我感觉他的思想超出普通人太多。”
对方说:“夸得太过了。”
今天看到有人评价许嵩“伟大”被喷,又是一阵叹息。
每个人立足于社会,必然有人喜欢有人不喜。为什么到现在,网络给我们提供了很多可以表达观点的平台而我们却表达得更加艰难了?
真是令人心寒的一个现象。
看到很多人就“许嵩是否伟大”,你一言我一句地争论,到最后演变为“互相谩骂”。
天哪,何至于此?
什么时候开始,我们容不下别人的不同观点了?
不同的观点,你不接受,听到了还要反驳一句:“你不能这么说!”
我认为,有这时间争论谩骂,不如去了解一下他的歌的含义,可能比无休止地互怼更有意义。
人类学老师说:“人类学让我们更具有包容性。”
我想好好学一学。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