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二次元声控少女,日常辗转在各种音频APP(网易云、喜马拉雅、蜻蜓、荔枝等等)之间,打开率和时长甚至超过了头条、支付宝、爱奇艺和微博,陪伴了我一年又一年的悠长时光,并在可以预见的未来还将继续陪伴下去。
先来说大多数圈外人都没听过的猫耳FM。
最初下载是因为格格的微博转发,虽然在别的平台已经听过格格出的所有节目,但还是又乖乖的下载了猫耳重新听了一遍,而且顺便认识了其他优质剧组和cv大大,所以一个好的KOL是多么多么多么的重要。
猫耳FM用户一般都习惯称其为M站(延续了A站、B站的叫法),于是顺手在知乎上搜了一下M站,里面的歪楼回答真是笑出猪叫:
可见,M站对于喜爱广播剧和cv的粉丝来说,还算是一块圈地自萌的宅基地,公众平台也难觅相关测评,故按照PM的一贯套路小测了一把。
姑且看之,欢迎拍砖。
1. 产品概述
(1)体验环境
ios 11.3.1+app 4.1.4
(2)产品简介
M站主要的卖点是广播剧、也就是俗称的中抓和日抓,广播剧中又主打LGBT非主流剧情,其次是cv的录音片段(包括花絮、主题配音、铃声、剧情歌等),同时也有一些直播、有声书及ASMR的音频内容。
M站的logo值得专门提一句,设计逼格俨然不似一个小破厂:大耳猫的剪影符合“猫耳”的名称,又契合当下御宅族撸猫的热潮,未来很方便的能延伸出周边、做海报和展台的主kv也可以直接照搬过去。
唯一的小问题是,既然官方和粉丝都昵称叫“M站”(除了更上口易于传播以外,也让人自然而然与著名的A站、B站发生联想,利于品牌效应),但是logo设计上并没有把“M”的意向一并体现出来,也没有体现“是一个播放音频的工具”的功能定位,指向性不够强,其实移植到一个养猫的或者母婴的APP是不是也可以直接复用?
并且笔者找了半天没找到官方slogan,其实这么“圈地自萌”、特点鲜明的APP,可以开始考虑给用户们灌输官方的slogan定位了,当然如果有的话请好心人指正我。
(3)用户需求分析
-
用户是谁
大的范围是广大冉冉升起、未来会占领移动互联网平台话语权的二次元人群,大多数为90后(更多的是95后及在校生);
细分一点的范围是追cv、追广播剧、追歌手(集中在古风、网络翻唱、ed)的声控粉丝,擦边球的音频内容爱好者,腐女及LGBT人群。
-
用户特征
用户非常垂直细分及特征鲜明,
- 年龄小,是伴随着二次元尤其是日漫文化成长起来的一代,
- 女性及LGBT人群比例高,
- 用户粘性及付费意愿高,
- 兴趣标签基本收敛,
- 活跃时间固定且集中,
- 寻求社群归属感和认同感,易于主题运营
-
目标用户的需求
介于用户特征分析,用户需求也就呼之欲出、不言而喻,M站的用户应当是与B站、YY的用户重合度非常高,作为音频类资源的专用和补充工具:
有固定爱豆的用户,需要一个关于爱豆的全品类资源提供中心,同时找到长尾的粉丝同好,
从动漫或者网络小说等内容迁转过来的用户,多数也同时喜爱广播剧、认可单凭声音的媒介展现内容,同时留下不同于视频画面的想象空间,需要一个整合优质剧集的推荐工具,同时可以和制作方、其他粉丝一起互动的平台,
而选择用声音陪伴的用户,在如今精神家园匮乏、情感普遍需要慰藉的情况下,需要在做其他事情解放双手提供背景音(讲着讲着有点污,但我是一脸严肃正经的,哎)。
-
解决方案
M站整合了非常全面的中抓、日抓和催眠向ASMR的在线资源,虽然这些音频在其他APP或者论坛也能找到,但M站提供了一个专用的平台,并且很好的做了分门别类,进入M站的用户也天然做了兴趣的筛选,维护了一个有篱笆墙围栏的基本秩序。在最近的动作里,M站也陆续推出了独家的音频内容,用官方频道的形式提供更多、更精准的资源。
-
用户使用场景
音频类的APP使用场景都很雷同,就是占领用户耳朵闲置的时间段,比如,跑步、做家务、刷手机或者用电脑的背景音,但是M站的使用场景因其内容的关系,又有一点不同:比重比较大的使用场景会在夜间睡前,而在车载等FM常规场景下则不太适用,虽然是音频,但还是会出现用户拿出专用时间专心听剧情(包括刷弹幕)的情况。
(4)市场状况现状和分析
-
行业分析
声音经济是当下非常热门的领域,
首先,娱乐至死、眼球经济的大环境下,音频APP作为不需要争夺用户视觉注意力的自留地,有“另辟赛道”的价值,
其次,音乐版权的争夺和知识付费live的兴起,逐步培养了国内用户的版权意识和为虚拟商品的付费意愿,声音经济不需要像视频当年一样经历漫长的、看不到前路的烧钱大战,
再次,随着90后逐渐长大、并且掌握网络话语权,必定带来完全改朝换代的、带着浓烈新人色彩的热潮,无论是主打孤独陪伴、主打个性印记、还是主打爱豆本命,都会有一大批外人从看不起、看不懂到赶不上的新兴产品粉墨登场。
-
产品数据
M站APP是从一个二次元的web转化来的,但笔者没有接触过web版,只是简单看了下公开披露的公司信息,果不其然是B站投资滴~
由于M站的属性定位,虽然同属音频板块,但与主流视野中的音频类APP在数据上都无法做比较,单拎出来看了下载数据:
ios:
安卓:
因为笔者完全是非利益相关的吃瓜群众,所以只能看到公开渠道数据,估计下来大概小1000万的下载量。
月活数据:
月活跃时长:
粗粗估计一下,最近一个月的月活33万,平均活跃时长1.4h,算是入门级体量数据吧。
从近1个月的数据曲线上,能明显的看到,凡是有热门ip上新的日期,就会有明显的下载峰值,比如,5.22前后应该是现象级ip“魔道祖师”的定档预告,6.1是“魔道”第一期发布,所以还是以内容而非运营驱动的一款应用。
ios:
安卓:
2. 产品分析
(1)产品结构图
M站本身APP的结构非常单纯,可以说是以播放器为主体做了整体的架构设计,核心功能层级也都很浅,故在结构图里仅罗列功能点:
(2)用户使用流程图
由于M站功能较为集中和单纯,流程图采用直接高保真截图走线的方式梳理:
3. 功能体验分析
由上述流程图可以清楚的看到,M站的操作层级比较浅,具体功能点也比较简单和易于理解,学习成本低。采用的是以位于底部tab中间的音频播放器为主功能模块、围绕着播放器添加增值功能模块的架构,native和h5混合的常规模式,但是h5占的比例明显高于一般应用。
在这一部分详述几点笔者觉得值得单列的points,供大家参考:
- M站的整体UI设计非常用心,每个icon在细节上都符合二次元女性向的审美趣味,而且在小细节上常常能发现小巧思,比如,loading是一只抓蝴蝶的小猫:
- 在作者主页的头像上,保留了语音“头像”的设计,并且默认的语音也非常有爱(猜测是M站团队自己录的):
- 播放器页面底部,提供了音频中使用图片的直接下载功能,让用户可以自行下载无水印清晰版海报、底图,而不用暗搓搓的给楼主留言求图:
- 启动音的设计特别有意思,会制作热播剧的经典台词作为APP启动音,“司小南,等我来接你!”那句真是每次打开都要“怦然”一下:
- M站除了有非常全的广播剧资源,也在探索制作自己的独家内容,比如数次引起服务器宕机的“撒野”和“魔道”,本身就拥有大量的原著粉,加之甄选的良心剧组,在这个内容为王的时代,已经有了用户的口碑和粘性。而且,M站在“恋与制作人”大火起来之前,就上线过同类的“微信男友”游戏,最近也推出结合“全职高手”动画ip的抽卡游戏,结合明星cv布局女性向游戏付费模式:
好了,再提几点“不成熟的小建议”:
- h5和原生的切换有点问题,经常出现播放界面也手动点才能切换到正常播放器的情况,小白用户会觉得confused:
-
断点续播的逻辑和“关注”按钮的逻辑会出现不统一的bug,比如,在播放页面点了“关注”,点到二级页面又没有关注,当然可能也是问题1的延伸;
-
搜索框和“发现”tab都用的放大镜的icon,非常容易混淆,另外一个外延的问题是,整体功能点的排版有待商榷,比如,“我听”和“我的”tab里追剧和订阅,其实是一样的内容,“发现”和“分类”也有重复,不是很清晰有序;
-
推出的“微信男友”小游戏,其实是早于“恋与制作人”大火的时间点,可惜游戏设计得很遗憾,界面没有做到全屏导致很假,消息推送时延巨大且不同步,故事线也没有认真编写,代入感不强,虽然存在cv的知名度和营销成本的客观制约,但在体验上也有待改进,好的idea还是要好好落地:
- 回溯笔者被网易云音乐牢牢圈粉的心路历程:首先是提供了无损音质,其次是精准的推荐算法,然后才是有意思、有共鸣的评论。这3点在M站都有,不过都没有作为卖点突出,尤其是“推荐”的部分,用了什么算法还不得而知,但是居然还保留着手动切换“男/女”这种中古时期的设置,而且占据首页左上角这么重要的位置,也是哭笑不得了:
-
由于M站自带音频内容(不少甚至是独家),天然可以开辟语音直播战场,但目前看来“直播广场”板块还属于试水阶段,不仅主播较少,直播间也与主流的直播间有较大差距,这部分有多个头部APP已经趟平了道路,完全可以拿来主义使用。不过上了直播就要考虑大笔的cdn成本,对于创业型公司来说也是要综合评估,因为直播经常掉线,还不如没有直播;
-
“新闻站”部分理论上是提供二次元的新闻快讯和周边消息,应该跟小编资源有关,目前多是直接扒了外部网站的稿子过来,虽然是业界惯常做法了,但是至少水印去一下、编辑也处理一下吧,当然还是希望在力所能及范围内看到原创的稿子,哎~
- 最后讲下经常碰到的“被大量用户涌进服务器吊打”。每次有热门剧上新的时候,就会出现,虽然情有可原,但也侧面反映了运营和运维准备不足的现状,上新的内容和时间点都是平台可控的,热门ip也能提前准确预估,而且根据笔者粗粗估算,并发、负载在如今的技术条件下都不能算高,运维方面应该有大量的案例可以参考,提前的压测、演习、临时扩容、分批推送等等都可以尝试(笔者也非运维人员,提不出专业的意见,但这不成为每次都由一线小编在微博致歉的理由)。
产品上线之初宕机不可怕,毕竟强大如支付宝,也在头两年推“双十二”线下活动的时候出现大面积瘫痪的重大故障,但由一次次的故障中,应该能看到不断的优化和进步,给种子用户以信心。
5. 如果我是PM
照例在这一部分聊一聊笔者对于声音经济的理解。
关于声音的力量
从pc时期的千千静听开始,习惯性插耳机和独自在家的时候开外放,对于音乐的启蒙是从周董开始,周董的每首歌都听到2秒钟前奏就能听歌识曲;
由听歌开始,也会听FM电台节目,印象最深的是刚上大学时期,每天睡前都会听一个电台小姐姐讲温暖的爱情故事,这么多年过去了,还清楚的记得有一个故事叫“提拉米苏之恋”,节目的slogan是“陪你穿越黑夜,抵达黎明”;
后来开始听郭德纲、听罗永浩、听高晓松、听一席、听科学史平话,听各种大咖胡侃海聊、谈古论今、肆意人生,比书本文字更有趣、更便捷、更易于接受;
直到因为一首剧情歌认识了“风华无双”这个张扬的id,然后顺手发现,除了产业成熟的日漫声优之外,中文配音界也有这么多优秀的cv和广播剧剧组,遂一时不慎,跌入坑里。
蛮久以前看过王诗沐大大的采访,那个时候他还是一个干净稚气的、在镜头前会腼腆的小哥哥,网易云也还是笔者心目中最好的音频APP,他说:“每个人都需要音乐的慰藉”。
每个人都是孤独,现代社会社交网络越发达,眼球经济越缭乱,人们就越孤独。
音频,会变化它的载体,变化它的题材,变化它的内容,但我们,会永远需要它的陪伴,一次一次“穿越黑夜,抵达黎明”。
关于商业模式
曾经跟人感慨过,虽然时间过去千百年,改朝换代多少次,人类社会的商业模式还是只有那么几种。
M站也是在这几种商业模式里打转:前向收费(包括节目和游戏充币)、直播打赏、后向广告,本质上和古时候秦淮画舫的商业模式也差不多(自行脑补对号入座),强烈建议写BP的大兄弟们都去秦淮河畔的妈妈桑那里找点灵感,说不定会打开新世界的大门~233
所幸当前的互联网环境已经在视频、音乐和教育内容上培养了一大批有付费习惯的用户,笔者就不班门弄斧、惹人笑柄了。值得复盘研究
爱奇艺vip是如何上线“盗墓笔记”(vip可以提前观看,而不是只有vip可以看)、
咪蒙是如何收智商税的(“只要XXX包你XXX”的洗脑式收割)、
恋与制作人是如何冷启动的(剧情设计代入感强,人物个性鲜明且无需背景知识就能理解,容易在票圈形成各种“李太太”“白太太”)
几个经典案例。
当然,更重要的还是产品本身的几点:
- 优质的内容——在大v报价虚高的情况下,可以参考早期网易云因为拿不到五月天、SHE等唱片版权,而另辟蹊径、通过扶植一大批原创歌手建立了自己的大v名单的奇袭之路,
- 年轻的粉丝——尤其是24岁以下的年轻在校粉丝,这部分人成长环境富足、社会压力小、且容易被偶像或社群带节奏,(个人分析,万一有小朋友看到别打我)简直是互联网兵家必争之地,但又因为其兴趣飘忽不定,没人能精准把脉,
- 清晰的定位——目前最不缺的是平台级的产品,小而美则成了一种遗世独立的气质,运营出好看的数据在资本市场讲故事,“学成文武艺,卖与BAT”,是创业公司不得不面对的考卷,但是笔者坚信,一款有情怀、有温度、有坚守的产品,尤其是在二次元这个独特的命题中,依然能有独特的方法找到商业与情怀的平衡点。毕竟,在多么困难的情况下,仍然有那么人相信国漫,仍然有那么多人做字幕组,仍然有那么多人支持外人看不懂的周边,毕竟,我们都是在电影院看着“大圣归来”热泪盈眶的人啊~
关于LGBT和H的一点看法
提到LGBT的话题,对于一个“普通人”来说,总归有点尴尬,毕竟也只能从旁去窥见彩虹群体的生活,而不能感同身受,加之监管力度一直“警钟长鸣”,导致关于这个群体的话题,就像一个小的伤口,明明大大方方的让它接触空气,不需要上药就会慢慢结痂,可是却偏要捂着,你知道它就在那儿,不碰的时候它隐隐的疼,一碰就会集中密集的疼上一阵儿, 就这么拖着拖着。
其实,相比较同性恋平权的法律认可、腐女们的追捧,更珍贵的是旁人平淡的态度——既不疏离也不猎奇的平淡。笔者相信,时间自有其水滴石穿的力量,伴随着新一代年轻人逐渐掌握主流话语权,一定能看到这样的时刻。
说回每个娱乐APP都逃不开的H的话题,从早期视频网站的大举扫黄,到直播平台被约谈被整顿,再到如今各种小视频、自媒体一个个断腕求生跳出来自纠自查,H及擦边球的H内容一直是监管的重头戏,这是大环境的无奈,但同时回溯各种娱乐APP的发家史,或多或少都利用了这一永恒的人性诉求,如何在积累用户和求生欲之间踩准平衡点,是M站未来逃不开的考题。
以上都是吃瓜群众的废话。
笔者对于M站未来的期许,特别适合套用“长谈”中罗振宇对于锤科的期许:
“我希望它赢,如果它失败了,那只是历史上无数次小众产品向大佬们发动冲击然后败了的故事,它重复太多次了,一点儿意思都没有,但是如果它成功了,它会让这个世界变得有趣一点点。”
网友评论
看完后觉得大神分析的太赞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