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乃尊者,爹乃子多者,爸乃福者——教育心理学分享第414天
看题目,咋回事呢?
关于“父”,有人说像一个人手里拿根棍,是准备打顽皮不听话的孩子。
从字形和我们被爸爸拿着棍子打的经历来看,的确如此。

从源头来看,那一竖的确代表手上持握的石斧或石凿之类的工具。但是,造字本义专门提到:动词,手持石斧,猎捕或劳动。

《说文解字》更加说明,父,那个棍棍,不仅是规矩的代表,更是一家之长,是带领、教育子女如何生活的人。
所以说,父,在最早的古人眼里,是抵挡野兽,保护自己家人不受侵害的人,远古时代利用工具进行体力劳动,对开创生活和养家具有重大意义,受到特别尊重,因此“父”是古人对从事劳动的男子的尊称。
那么,爹呢?
爹虽然也是指父亲,但准确地说不是每一个父亲都能被称为爹的,原因很简单,与爹字中的“多”有关。
当然不是说好多好多个父亲,而是父亲有多个子女,即“有三个以上子女的父亲”。
古人以三为多,所以,如果父亲一辈子只生育了一个或二个孩子,这种父亲不算“爹”。因此,准确地说被称为“爹”的父亲,往往都是生育了三个以上的孩子。
然后那么,爸呢?
上古之时,“父”的读音即为ba,与今天“爸”字读音一样。查阅了一些资料得知,最迟到三国时代,“爸”的称呼已经开始流传。魏国张揖《广雅·释亲》中记载,“翁公叟爸爹(读Zhē),父也。”也就是说,这六个字都是用来指代父亲的。
“巴”意为“附着”、“黏着”,巴结一词就是这样来的。
“父”与“巴”联合起来表示“(孩子)附着在父亲身上”。
本义:(小儿女)爬到父亲背上、黏着在父亲腿上
引申义:被小儿女爬背、黏腿的父亲
想象一下那个时候的场景:农夫们或者狩猎者们,结束了一天的劳作,从外面回归家里,一天未见到父亲的小儿女们会非常亲热地奔上前来,爬背抱腿,父亲则蹲下来亲亲这个抱抱那个,总之是父与子身体黏着在一起的情形,这种黏着的动作就叫“巴”,这种感受到儿女幸福的父,就是“爸”。

最后,想想自己,是在享受着福乐的爸吧!是否有资格当爹呢?是否是这个家庭的守护者,引领子女教育如何生活且被家人尊称的“父”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