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本来是最初版的后记,后来我铁了心的想要搞事情就变成了大家所在书里看到的那个装神弄鬼伏笔千万里的后记。写了也写了,不放出来有点对不起敲键盘的手,所以放出来吧,顺便点明一些小设定。当然了,还有一些没有点明的就需要大家黑猫警长一般的铜铃大眼去发现了。
---
最初写这本小说的契机在于看完《西涯侠》之后重温《名侦探狄仁杰》,明明已经过去了好几年,却还是觉得《名狄》这么好的一个剧集,没有第二季实在是太可惜。我个人很欣赏至尊玉导演的导演风格,惋惜之余,也仅仅是惋惜。不过后来想了想,既然阿玉不拍,可我又想看第二季,怎么办呢。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吧,于是就有了这一篇《神都林几深》。
其实这篇本身写的也很一般,都是读者老爷们捧得好。在这篇小说刚开始的时候,就想走一个原剧的风格,也就是单元剧。之前写一些其他连载我也知道,对于现在一个快节奏阅读的时代,长篇小说其实并不讨喜。比起可能会坑掉的长篇连载,读者会更倾向于与相互没有太大关联的短篇,这样即使错过了上一章节的内容,也可以无缝衔接下一章节。
这是如今快节奏阅读时代不可避免的问题。但对于像我这种喜欢埋伏笔的写手来说,无异于是明知穷途末路却还义无反顾。很现实也很痛苦,写作的时候得去思考该怎么留住读者,否则看着每一章节的热度逐渐下降,你会去反思自己是否写得越来越烂读者越来越不喜欢,更有甚者会去否定自己。所以,有的写手会用悬念,有的会断在很关键的地方,借此留住读者。类似饥饿营销吧,玩多了读者也会腻烦也会弃坑。
在这种情况下,我选择了单元剧的模式,更加稳妥一些,对新读者也更加友善。像《神都林几深》里面,前八个案件单元剧的框架比较明显,后四个因为涉及大结局的缘故,故事与故事之间的连贯性有所增强。那是没办法的,因为我不太可能在最后一个故事里用有限的篇幅展现一个大反派计划一整本书的窃国大案。
在真正提笔之前,我稍微整理了一下《名狄》电视剧中所留下的坑。比如说狄仁杰的爸爸和多重人格之间的关系,方起鹤在元李谋逆案中似乎只是利用李瑶来达到自己搅弄朝局的目的,而诸葛王朗的劫狱本身也很能说明这个人不简单。整理完坑之后就去做了我最喜欢做的事情,整理时间线。不得不说,《名狄》的时间线就是扯淡。唯一可以确定的是,《名狄》故事本身发生在武则天称帝的那一年,《西涯侠》的时间线也是基于《名狄》扯淡的时间线上更加扯淡。
在《神都林几深》中,故事开始的时间节点我选择了武皇迁都洛阳的那一年,也就是公元691年。故事正文的时间跨度也在691年到692年之间,算是比较明确了。因为《西涯侠》里面有一个关于《名狄》的失物招领彩蛋告示,所以反推测大概《西涯侠》是在《名狄》故事发生之后的五六十年间。在这里,我给《西涯侠》的四篇小故事赋予了一个有点特殊的时间节点,那就是公元752年(天宝十一年),熟悉历史的朋友们大概知道安史之乱爆发于不久后的天宝十四年。
所以我这篇小说中,无论是《名狄》的故事人物,还是《西涯侠》的故事人物,他们其实都挺惨的。困在时局里,被历史的潮流推着往前走,命不由己。
有时候不仅仅是个人的悲剧,更是一个时代的悲剧。
但如果完全这么想的话,未免也太过悲观。就像故事里的狄白一样,知世故而不世故,看破红尘又身在红尘。向死而生,活的得精彩,这就够了。毕竟,得以善终这四个字从来都是相对而言。不用觉得结局虐,其实狄白这个结局一点也不虐。狄仁杰对方起鹤说的,“只要人活着,就有希望”,只要活着,他们的故事会在另一个平行时空继续。
细读故事,不难发现一些小彩蛋。
《洛道吴氏灭门案》中,吴生一家的人员关系类似于盗墓笔记的吴邪。所以说本案是由吴家三叔赞助播出。最初给吴生起名的时候,是因为历史上同时期的确有一个童年家境贫寒后来饱负盛名的画家,他的名字叫吴道子。这一案中的买官恶霸侯赛磊用的也是广东话好犀利的谐音。同样的姓名谐音梗出现在《江月楼歌姬纵火案》中,里面于振超的弟弟于监磐的名字,可以把监磐谐音成“键盘侠”的键盘。
第二个案子《白马寺冤魂索命案》里面死者和所有嫌疑人的姓氏都来自于神话故事。应富商献夫人夫妇的姓名化用于应龙和赤水女子献,姜富商和苏夫人则化用于姜姓的蚩尤和九尾白狐苏妲己。风小姐来自风姓的伏羲氏,而夏侠客则来自于夏朝的后羿。瞧,把不会起名字的写手逼成这样。
《双生子案》和《观雪馆案》这两个案件不用多说,分别来自于推理小说中的双生子模式和暴风雪山庄模式。之前有看到留言说如果能把《观雪馆案》拓展篇幅详细点写那就更好了,但其实每个案子都是一万字左右的篇幅,我不可能去破坏这个比较稳定的结构。当然,把暴风雪山庄模式压缩在短短一万字的篇幅内,的确损失了很多可以详细去写的东西。有取有舍,颇为无奈,没有办法。
至于从《谣谶案》开始到《断潮案》这四个案子连接起来是这篇小说中我认为最重要的案子,也是大纲里最初写下的主线案子。主线剧情主要围绕着方起鹤成迷的身世,以及他为什么那么爱搞事来展开。在《名狄》里,通过最后王朗和方起鹤的对话,我还是初步判断这个人并非属于任何反贼团体,他就只是借着元李谋反的事来达成自己的目的,这个目的可能就是搞事情吧。
多么单纯的一个反面角色,存在的目的就是搞事,坏得很彻底。但是如果一个人只是单纯的坏,那也挺没意思的,这个角色看上去也会比较单薄。所以为了丰满角色吧,从他已经呈现的“坏”这个结果逆推,提出“方起鹤为什么会变成现在这样坏”的问题。于是在《神都林几深》里面,我给他添加了一个身世背景,一个契丹与清河房氏混血遗孤的儿子。在这个身世背景下,就可以比较合理的地解释他为什么那么爱搞事。首先他骨子里留着契丹人对中原人的恨,这是第一重冲突;其次他也是清河房氏的孩子,清河房氏在太宗和武皇时期都因为谋反遭到迫害或者一定程度的连坐,这是第二重冲突。然后为了增添方起鹤和现任武周朝廷的冲突,所以把他的身份放在了安远将军府,让他有一个同父异母且为武皇卖命的姐姐展念鸾。三重冲突就出来了。
还有展念鸾的名字,来源于神话中的青鸾。青鸾是西王母的使者,在这个故事里展念鸾是武皇的走狗。异苑中写了"鸾睹镜中影则悲",这又是孙镜名字的由来。
对于幕后大BOSS是太平公主这一点,我知道有些人可能无法接受。想着母女同心,太平怎么可能反她母后。《阴山案》里我说得应该比较清楚了,太平公主本人是李唐王室最大的拥趸。武皇当初把她嫁给武攸暨就是为了防止自己登基后对李唐宗室的迫害祸及自己这个心爱的女儿。太平反的其实更是武家,梁王武三思这些人,挺类似于《双生子案》中提到的韩王被卷入越王之乱遭到连坐一样。对于越王和武三思,太平应该都是这种心态:“我们李家的事,跟你们这些旁枝末节的宗亲有半毛钱关系”。再怎么窝里反那都只是窝里反,是内部矛盾,这些外人一旦插手,名不正言不顺。
还有《观雪馆案》中提到的卓文君《怨郎诗》的后半部分,其实它在全文结尾出现并非突兀,不是作者编不下去就这么把诗放上去糊弄读者。不是的。《怨郎诗》后半部分反映了《神都林几深》中一些主要人物的命运,穿插在其他案子里都有提到,就看读者老爷们看得细不细了。欢迎大家把每句所对应的角色发给我,我来看看是不是跟我暗示的一样(笑)。
纵观全书,作为作者我想把全场MVP颁发给凉面同志。
凉面作为四大密探之中的武功担当和忠心担当,一个人带着三个反贼内奸窝里斗还能保护武皇安危实在不容易。这样说不是在给玉导拍马屁,而是真的发自内心觉得凉面不容易。
有人说,郭襄的一生,是《神雕侠侣》一书的终结,也是《倚天屠龙记》的开始。希望我这本《神都林几深》可以将《名侦探狄仁杰》和《西涯侠》的故事比较合理地串联在一起。如果这本书能够给你这种同样的感受的话,我便心满意足了。
怎么说呢,其实这本也是一个试水。我想看看在习惯快节奏阅读的当下,到底给予剧情性较强的作品还剩下多少生存空间。当然,答案已经有了。
五七
二〇一七年五月二十九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