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e could be whoever she wants
微博上或者很多公众号文章里,类似于“女人一辈子该看的几本书”,“跟左先生恋爱,但是要嫁给右先生”,或者什么“女人三十岁以后就不值钱了”之类的微博大行其道。每次我看到这样的文章的时候,我是这样的:
书还分性别?
还分男生读的书和女生读的书?
什么左先生,右先生,你确定你不是懒癌发作?
三十岁就是一个女生的分水岭?
且容我说一句:
大清都亡了这么多年了。
2016.5.3日《经济学人》刊登题为《挑和选,为何中国的女性权益在倒退》文章,认为中国的舆论对高学历女性晚婚的现象的集体“歧视”,反映了中国社会的倒退,辜负了毛泽东提高女性地位的苦心。文章称,很多官媒刊登类似认为现在的中国年轻女性过于挑剔,而且有文章称:她们没有意识到,随着年龄增长,她们越来越掉价,到拿到硕士或博士学位时已人老珠黄。
这种认为女生年纪越大越掉价的论调还不少呢,不然赵雷的《三十岁女人》也不会有这么大的反响了。不管是批评,还是点赞都表明,对女性的歧视依然深深的存在于多数群体的意识里,不然也不会有这么大的反响了。越是反应激烈,越是证明这个问题的严重性。毕竟,如果这个事情不存在的话,真正的态度应该是无所谓,云淡风轻才对。
除此之外,女权癌或者中华女权狗这样名词还真不少见呢。
究其原因,还是由于很多打着“女权”旗号的女生错误理解了女权,用“女权”为自己的懒癌或者双标正名,同时,很多男生对女权也毫不了解。
所以,今天想跟大家科普一下“女权主义”,或者我在这篇文章里说的“女性主义”。
科普文+评述:
1.西方女性主义的发展(科普)
2.中国女性主义的发展(科普)
3.中国女性主义的现状(评述)
女权运动源于西方,为广大的妇女群众争取广泛的社会权利的解放运动。西方的女权运动发展了三百多年,经历了三个阶段。而中国的女权运动仅有百年的发展,缺乏理论支持,西方的女权运动理论成果丰富且影响广泛。
Feminism这个概念进入中国之后,一开始译为女权主义,后面随着国内的发展,不少作家学者认为男女已经实现了平权运动,且国内现状不同于国外,李小江等一批女性学者在引进西方女权主义运动的时候,进行中国化改造,逐渐发展了中国自己的女性主义。而后,90年代学术界都倾向于把Feminism翻译为女性主义。
Feminism这一词最初被翻译为女权主义,这与西方女性争取政治,经济,教育等方面平等权利等密切相关。后来被翻译被女性主义,代表着对整个以男性为中心文化的社会秩序发出挑战。本文聊得是中国的,本土化的Feminism,故统一称女性主义(其实大家口中的Feminism翻做女权主义或者女性主义都无所谓,毕竟大部分喊着女权主义或者女性主义的人根本不知道啥是Feminism。
女性主义的定义,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并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各大权威的词典对女性主义也有不同的定义,而且不同的女性主义流派对女性主义也有不同的定义。
“从广义上来看,女性主义包括政治,理论和实践三个层面,它既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的革命,一场提高女性社会地位的政治斗争,肯定女性的价值观、学说和方法论原则,更是一场争取女性解放的社会运动。”
一、西方女性主义的发展
西方女权主义起源于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和启蒙运动以后,和欧洲工业革命同步,资产阶级妇女以这两次革命为契机追求男女平等。1792年,英国女作家M.沃斯通克拉夫特发表《为女权辩护》一书,她在书里否认女性在理性和理智方面的能力低于男性,并提倡男女两性受同等的理性教育等。认为妇女应该在教育、就业和政治方面与男性享有同等的权利。
这一阶段的的女权运动特点是要求与男性享有同等的权利。我们现在所说的真正现代意义上的女权运动主要指19世纪下半叶以来的两次大的妇女运动浪潮。
第一次妇女浪潮指的是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初在法、英、美等国开展的妇女运动。这一时期的妇女运动旨在改变女性在就业、教育、政治和家庭中的不利地位和无权状况。这一时期以1920年美国妇女和1928年英国妇女选举权的获得而达到高潮并落下帷幕。
直到20世纪60年代,以美国的废奴运动、反战运动和学生运动契机而到来的妇女运动,是第二次浪潮。其实,早在1949年,西蒙·德·波伏娃发表《第二性》,就为这一运动奠定了基础。波伏娃在书里称“女人并不是生就的,而是逐渐形成的。
西方资本主义的大发展,使的资产阶级的白人女性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深入地思考自身。这些理论传播到其他国家,尤其是第三世界国家的时候,人们在接收的同时也根据本国的状况进行了不少改造。
二、中国女权主义的发展
中国几千年的男尊女卑,重男轻女思想直到19世纪中叶,被西方列强大炮轰开国门以后才得以改变。西方传教士在传播“福音”的过程中,也带有男女平等的思想在里面。更多的西方思想开始进入中国人的大脑。男女平等思想开始冲击近代中国。
早在太平天国时期的中国就有解放妇女的举动,洪秀全曾颁发《禁裹足布告》。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的努力,不裹足得到发展。1912年,孙中山下达《令内务部通各省权禁裹足文》。到20年代,除偏远山区外,裹足陋习已基本废除。
中国的妇女权利运动开始于二十世纪中期,在中国的快速发展中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不同于西方的女性主义,其起始于那些民间先进女性主义积极分子,中国的妇女权利运动随国家政策走。新中国成立以来,让妇女积极参与到国家经济建设中去的国家意识形态大大推动了女性权利运动的发展。政府肯定家庭是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巩固家庭的社会地位就必须解放妇女。
千百年历史的长河里,在传统的性别二元世界里,女性一直是作为男性的附属品而存在。不管从社会和还是心理角度来说,女性都被种种规范限制。
1950年婚姻法废除了包办婚姻,妻妾制,童养媳等封建婚姻制度。同时,1950年婚姻法保障了女性在婚姻中的财产权,诉讼离婚等各种权利。但是,不谈原因而大赞结果的研究方法,都是耍流氓。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为什么会有这些意识形态的出现,归根结底还是因为当时国内的经济状况。
婚姻法致力于构建一个民主的婚姻制度,目的在于解放妇女,所以妇女才能出去工作,变成劳动力。这样,家庭才是生产力呀。其他的一些改革,比如说同工同酬制,也是为了让妇女加入劳动力大军,共同进行经济建设。归根结底,中国的妇女权利运动并不是根植于人权解放的意识形态,而是基于经济发展的一个现实考量。
但是,不得不说,女性的权利运动确实改变了女性的命运,也改变了大家对女性身份的看法。但是这种妇女运动是国营性质的呀,女性组织重度依赖政府,能行使的权利很少。
从1972-1992,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及妇女运动的国际化,女性的身份变得很复杂。首先,女性在职场上必须和男性竞争,但是在职场上却面临着巨大的歧视。比如说,女性更容易被辞退,而且再次就业更难。这种女性经济地位的退化是伴随着很多的社会家庭矛盾产生的,比如说家暴、职场性骚扰等。
从1980s开始,国内的女性运动积极分子能够更多的接触到国外的组织,逐渐参与到非政府组织中去。现在的女性运动得到越来越多的年轻一代的支持,并且这一代人更多的接收国外的思想,并且比前人更愿意为女性的权利做斗争。其实国内的女性运动分子都是非常温和的,因为非常忌讳被称为“激进”分子。时至今日,中国男女基本上实现了平权,但是在意识形态部分,女性主义的发展依然面临着许多重大问题。
三、中国女性的现状
女性主义面临的几座大山。
1.根深蒂固的国民意识形态
最近很火的民谣歌手,赵雷的新歌《三十岁女人》,歌词是这样的:
她是个三十岁 身材还没有走形的女人
这样的女人可否留有当年的一丝清纯
可是这个世界有时候外表决定一切
可再灿烂的容貌都扛不住衰老
我听到 孤单的跟鞋声和你的笑
你可以 随便找个人依靠
看到这种歌词,再看到不同的评论,我的唯一感想是我们的女性主义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首先,对这首歌有两种对立的评论。
第一种:什么破歌!30岁怎么了,我们活的高兴着呢!直男癌!
第二种:写的多好,喷这首歌的那些人就是女权癌,田园女权!明明你们就是被刺痛了才来批这首歌!
发出第一种评论的人,有两种情况。第一:发自内心的对这种“怪腔怪调”发出鄙视,并对其中描述的三十岁女人的状态做出反驳。我发自内心的对这种敢发声的人点赞!真的,三十岁怎么了,只要自己活出自己的姿态。不管我是做全职太太或者在职场拼搏,不管我是结婚了,还是选择独身,这都是我自己的选择,我可以过自己想要的生活。Women should have choices.
对于第二种评论的话,我只想说这些评论部分是正确的。至少我认为至少真的有一部分女性是被刺痛了的。这是由于根植于我们整体国民的年龄焦虑。这种焦虑不仅存在于女性,男性身上也是同样存在的,只是年龄段不一样罢了。而且有很多人是认同赵雷的歌词的,赵雷不是“一个人”。连我家人都是跟我说,要我三十岁以前必须结婚,他们还是认为女生三十岁以后确实贬值了,而且重点是,三十岁以后生孩子很危险。不仅社会根深蒂固的观念对我们发出挑战,我们的生理特征也对我们提出我们确实无法改变的挑战。
2.错误认识女性主义的女性自己
再一座难以翻越的大山,其实女性自己对自身的认识。就看这几个月很火的“左先生”和“右先生”,广大女性朋友都心心念念要嫁给“右先生”。什么是“右先生”,你饿了,他给你送饭;你病了,马上带你去看医生;你失业了,马上给你找工作或者直接就是养你...等等
姑娘,你是在找男朋友还是找男佣啊?!
什么“左先生”“右先生”的,你就是懒而已~ 你都这么大个人了,自己都照顾不了,指望着靠别人,这样的人有什么女性主义好谈的。根本就是在拖女性主义的后退,试图让女性主义开倒车。
不仅这种女生,还有那些对“软妹子”大肆抨击的“女汉子”,一定程度来说也是错误地理解了女性主义。而且会自己拧个瓶盖,不是汉子好吧!! 哪个吃了那么多年大米饭的人拧不开瓶盖,那真是把大米饭浪费了!我可以是自己扛箱子,扛水,扛米,扛油的那个女生,我也可以是为了约会纠结穿什么衣服的那个女生,我当然也可以是分手后也会难过会哭的那个女生,我也会是在工作上披荆斩棘的那个女生...我可以是任何我想成为的那个女生。
3.市场经济下的主流媒体
我经常会看到很多的以此为标题的文章“女生就该如此精致”、“精致女生就该这么活”、“女生一生应该读的几本书”之类的文章,大受追捧。我一开始也会点进去看,一开始还会蛮认同的,然后立志我也要这样活。但是我自己一个人待着思考的时候,我觉得这样很危险呀。为什么我要让别人来告诉我怎么活呢?
首先我们看这些文章是如何出现,这类型的文章是不是告诉你要如何穿,如何消费,如何充实自己呢?我认为这是一种卖情怀的营销方式,毕竟现代女性消费能力很强,是消费大军。我不能说这些文章里面说的是错的,毕竟其中有很多我还是蛮认同的。
但是,这只是我这类人认同,或许有些不这样生活的人就不愿意在这些地方花钱、花心思。比如,我有位大学同学就只喜欢活在山清水秀的地方做她的教师,她与这些文章里宣扬的精致生活完全没有任何关系。但是这就意味着她没有在过人生吗?
我觉得每个人都有选择的权利,TA可以选择邋遢或者精致,只要Ta觉得开心,觉得这就是Ta自己。还有什么“女生一生应该读的几本书”,我对这种更是一脸蒙逼了。什么东西?难道书也分性别?
Gender is made.小时候,大人告诉我们,女生要穿裙子,要玩洋娃娃,不能爬树,不能玩泥巴,我们长大以后,这个社会告诉我们,我们应该读什么书,应该买什么东西,应该过什么样的日子。真是恐怖呀~
综上所述,
1.国民意识里面根深蒂固的对女性的“偏见”
2.一部分对女权错误理解以及打着女权的旗号肆意犯懒的女性
3.主流的媒体在经济驱动下对女性提出的各自建议
都在阻碍女性主义前进的步伐。
女性主义首先应该是人权主义,其次才是女性主义。首先男性女性都应该在公共领域或者是私人领域持有同等的权利与义务,以及得到同等的对待。其次,我们再去讨论,基于男女本质上确实存在差异的状况采取不同的福利保障措施。
我们首先应该是一个人,然后才是一个女人或者男人,或者其他人。一个独立的成年人,应该是一个能对自己的生活负责任,对自己的人生有掌控权,形成了独立人格的个体。其次,我们才是女人或者男人,或者是我们想成为的任何人。
我做我认为对的事,我做我想成为的自己,只要我不犯法,不做坏事。强硬是我,温柔是我,大笑是我,哭泣是我,I could be whoever I want.
She could be whoever she wants.
如果你想了解更多的Feminism的话,以下是部分参考书目:
A Room of One's Own—— Vigirnia Woolf
The Second Sex——Simone de Beauvoir
The Madwoman in the Attic—— Sandra Gilbert and Susan Gubar
Feminism:A Very Short Introduction—— Margaret Walters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