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曼的卡片盒写作法
尼克拉斯·卢曼是20世纪德国重要的社会学家,他在长达30多年的研究生涯中,出版了58部著作和数百篇文章,可为极为高产。卢曼的影响力远超其社会学领域的身份,他开创性地用“自创生理论”用到了法律中,去解释法律和社会的交互关系,出版了经典的《法社会学》。
2013年,德国社会学家约翰内卡斯·F.K.施密特在做了大量研究后发现:卢曼的生产力源于他的卡片盒写作法。
“自创生理论”是生物学领域的知识,卢曼之所以能够创新性地把生物学与法律和社会学进行关联,要得益于他的卡片盒写作法。卢曼的卡片盒写作法,经常将两个不相关的知识卡片进行关联,使得看似完全无关联的领域,却能够产生交互,并且得到新知。
这就是卡片(知识)与卡片(知识)连接的奇效,这也是卢曼卡片笔记盒写作法的精髓所在,卢曼为了让卡片产生更多的连接,原本只有一个卡片盒(此处说的一个,并不是真的只有一个,而是指只存放一类卡片的所有集合,也许有好几十个物理盒子,但它们都只存一类的卡片),多增加了一个盒子,这个盒子专门存放检索卡片。
所谓的索引卡,就是存放卡片连接信息的卡片,可以简单理解为目录。卢曼凭借索引卡,把所有的卡片连接了起来。
卢曼的索引卡分为四类:
第一类,叫主题索引卡,存放的是所有主题索引卡的信息,可以简单理解为一级目录。
第二类,也叫主题索引卡,当某一个主题的卡片积累足够多了,卢曼就会给他们建立一个索引卡,这个索引卡的名称叫“XX主题索引卡”,也可以简单理解为二级目录。
第三类,是在卡片上做索引,标明这条笔记逻辑上的前一条是什么、后一条是什么(这些卡片在盒子里的位置可能并不挨着)。这里要解释一下,什么叫“逻辑上”,这个“逻辑”是我们自己定的,比如按照黄金法则逻辑,第一张卡片是讲A是什么,即What,第二张卡片就讲为什么A,即Why,第三张卡片讲如何做A,即How,这三种卡片可以因为记录时间不同,导致三种卡片散落在前后不同位置,但是它们逻辑上是前后关系。对于这种索引,卢曼会在当下的卡片写上一张和下一张卡片的编码,然后放回卡片盒里。
第四类,也是最常用的索引形式,就是简单的“笔记-笔记”连接。比如A笔记和G笔记,因为某些原因,两条笔记产生了关联,卢曼会在A笔记里写上G笔记的编号,或在G笔记里写上A笔记的编号,或同时写上。
过这些关联操作,我们能更好地对卡片内容进行组合、拼接、提取,从而产生更高质量的内容。
卡片差异越大,越能够把我们的思想带得更远。
爱因斯坦曾经把创新成为“组合游戏”,平时不会相互连接的神经元,如果偶然碰撞在一起,很可能会产生意想不到的奇妙效果。
我自己在写笔记的时候也经常遇到这种“啊哈”时刻,卡片与卡片经常可以产生新观点、新想法,而且,卡片差异越大,越能够给我们带来意想不到的新知,绝对是一加一大于二。
另外,即便是完全相反的笔记,若是碰撞在一起,对于写作来说,也可以因此更容易写出有趣的文章,因为讨论对比两种相对的观点本身就很有趣。
卡片链接,有助于高效记忆
正常人的大脑对已经经历过的事情是有主动抑制的,如果卡片盒里的卡片之间没有产生任何联系,很快就会被我们所遗忘,不会成为我们思维中的一部分。
然而,“联想”却能够绕开主动抑制,比如我一旦听到SHE的歌,就会马上联想起了小时候在网吧的感觉,SHE的歌已经盒网吧的感觉牢牢绑在了一起,这两个完全不相关的事,却因为曾经多次在同一个空间存在,以至于产生了强联系,神经元彼此建立了连接。
同理,一旦一张卡片与另一张卡片产生了强连接,我们便可以依靠其中一张记住另一张,这也是人们常说的关联记忆,一卡唤醒另一张卡。
为了提高某张卡片被唤醒的概率,就得让卡片尽可能多的与其他卡片建立连接。
(未完,下一篇日更继续)
changelog:
日更28/100篇;
20231125,写卡片,组合和后扩写,基本是快写,没有慢改,耗时180min。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