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读书读书让生活美好
胜由败中求,真的吗?——读《学习之道》有感(二)

胜由败中求,真的吗?——读《学习之道》有感(二)

作者: 勤学的小实验 | 来源:发表于2017-06-25 22:20 被阅读0次
    老生常谈 vs. 精准表达

    昨天读《学习之道》,作者分享了一个有趣的成长经历。

    在他学习太极推手不久,老师安排了一个大个子艾文与他对练。艾文身高1米9,体重90公斤,出拳带有很强的侵略性攻击。与他对练,作者就像以卵击石,常常被豪不留情地甩出去。虽然很是挫败,但他始终提醒自己保持冷静,继续练习。

    被这个大个子甩了几个月之后,出现了奇妙的变化:艾文的快招在作者的眼中似乎变慢了。他开始能够躲避艾文的攻击,甚至在艾文出招前,就知道他会出什么招。后来,他击败了艾文。

    从这个经历,作者得出一个结论:胜由败中求

    我对这个结论有点恼火。不竟反问,这是在告诉人们,想成功就必须先失败吗?就像 “失败乃成功之母” 这种老生常谈的谬论?!

    结合后面几章,才明白作者的真正意图是:在学习过程中要保持初学者心态,不畏失败,不断地从失败中吸取经验教训,最后一定会让自己成长,达成目标。

    同意他的道理,却依然不喜欢这样的表述方式。

    事实上,失败推不出成功,同样,成功之前也不一定会经历失败。而不当的表述,却会造成人们关注重点的偏差,最后出来完全相反的结果。像 “失败乃成功之母” 这种表述就凸显了 “失败” 的重要性,会误导人下意识地去寻找 “失败”,因为它是 “成功” 的母亲。

    想起以前工作上的一个例子。

    为达成销售目标,销售经理每个季度都会为底下的销售设定业绩考核指标,它的完成与否直接影响销售的佣金提成。指标的设定是有技巧的,方向稍有不对,就可能造成不一样的商业结果。

    比如:某个新产品当季的销售目标是200k。为了达成这个目标,公司举行新产品发布会,邀请客户参加,借机宣传促销。客户来得越多,完成销售指标的机会就越大。

    于是,有的经理就用来参加的客户数量,作为本季的业绩考核指标。这样的设定看似与目标相关,但带来的结果却是,销售人员把重点的精力都放在了,“邀请” 客户这件事上,因为这才与最后的提成直接相关。此时,那个200k的销售目标反而不是他们关注的重点了。

    语言影响思维,思维影响人的行为模式。对古老的谚语,外来的人生经验,在接受之前我们一定要谨慎地思索它的正确性。一旦错误的信念被心智接受,它会在潜移默化中影响、限制、甚至误导我们的思维。

    回到 “胜由败中求”。作者的表述看似有道理,却实操性不强。

    首先,要保持初学者的心态,就把焦点引向了 “处理情绪”。然而失败会激起沮丧、失落、自卑等负面情绪模式是长期形成的,一下子很难改变。一旦重点放在了改变情绪模式上,就意味着付出努力去处理它。学习也许才刚开始,光处理情绪就消耗掉了太多的精力。

    其次,“总结失败” 这样的表述,对达成目标不具有明确的指导性。因为这个关注的重点还是放在了 “失败” 上。相比去总结了一千条失败的原因,我们更想知道的是:接下来怎么做。

    最后,这点不是很重要。作者这样的表述方式和近年来很多的成功故事相似,容易让人以为又是老生常谈,失去进一步探索的欲望。

    那么,让作者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要怎么去表达才更精准,更具操作性呢?

    曾在网路上看过一个说法,我认为这个角度会明了许多。

    成功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纠错的过程。(这里的成功可以是达成某个目标,事业上达到某个高度,或者只是掌握一门新技能)

    设定目标,采取行动,产生结果,再比较每一次结果与目标的偏差,进行修正并以此来指导下一步的行动,直到达成目标。这就像为乐器校音的过程,不断地调频、试听、再调频,直到试到正确的音为止。

    过程中任何一次 “失败” 都只是一次有偏差的行为所得到结果而已。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胜由败中求,真的吗?——读《学习之道》有感(二)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qhorc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