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公逸风

作者: 朋友来吧 | 来源:发表于2019-01-29 22:03 被阅读6次

        恒于勤苦见从容,坐拥书城兴未慵。烟篆纱窗香辟蠹,风穿纸帐剑吟龙。

        不除绿草思惇实,独赏焦桐有蔡邕。夜半高楼谁是友,诸天寺里一声钟。

                              ——袁嘉谷《读书乐》

  (袁嘉谷,字树五,1872-1937)

        光绪二十九年(公元1903年)五月二十七日,北京紫禁城保和殿内,正紧张进行经济特科考试。

        被云南举荐参加经济特科考试的石屏人士袁嘉谷,正研墨挥毫,他文思泉涌,思路清晰,旁征博引,洋洋洒洒地成就了他那著名的一考策论—— 《周礼农工商诸政各有专官论》;二考策论——《恒宽言:外国之物内流而利不外泄,则国用饶,民用给;今欲异物内流而利不外泄,其道何由策》。

        这是清庭举行的最高级别的考试,也是中国科举的最后一次考试。

        这场考试与以往的传统科举不同。清政府面对八国联军的侵凌,顿感国力的孱弱,人才的稀缺,终于下定决心,以“经世致用”为要义,专门进行经济特科的考试。

        袁嘉谷以《国语·周语上》的著述为论点:“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壅而溃,伤人必多。民亦如之。”他以严谨的分析,严密的逻辑,文辞清扬,阐述国事 ,全面论述了农、工、商在国际民生中的地位。其文在数百名科考的人士中,如一股清泉,脱颖而出,加之文采过人,书法清雅,引得阅卷大臣们的一致好评,遂定为第一等第一名。

        慈禧太后和光绪帝对夺魁者再一次钦定,赞袁嘉谷为“无双的国士”,他们对阅卷大臣的眼光表示赞赏:袁嘉谷夺得第一等第一名是没问题的。

        袁嘉谷对自己的考试成绩成竹在胸,却恐怕没有想到自己能获此殊荣。

        他的人生将翻开新的篇章。

        在中国的这一场科举考试末班车中,袁嘉谷结束了云南不点状元的尴尬历史,引为云南人的骄傲。云贵总督魏光亮为了表彰他并勉励云南学子以他为榜样,亲笔题写了一块"大魁天下"的金匾,悬挂在昆明城南的聚奎楼上。后来,"状元楼"作为一个地名流传下来,提起它,人们总是不由自主地想到袁嘉谷。

        袁嘉谷的家乡石屏,也紫气霞蔚,文风浓烈,袁嘉谷结结实实地为文献名邦添了至为厚重的一笔。

        随后,袁嘉谷被授翰林院编修,曾任浙江提学使兼布政使,云南盐运使,东陆大学、云南大学教授。

        但袁嘉谷的志趣不在为官,他将自己主要精力用于学术研究和文化教育之上,编写了许多学术著作,史学、文学、书法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他投身教育事业为云南培养了不少有用之材,创作了大量诗歌,成为云南地方文化史上的一颗璀璨之星。   

        袁嘉谷为我国大、中、小学校编译出版了大量新式的教材与参考书。这些教材兼收并蓄,不仅充分继承中国传统文化,又兼收外国教材的众家之长,因而受到全国各地广大学生的欢迎,袁嘉谷在全国统编教材中功不可没。     

        袁嘉谷一生著作颇丰,著有四百余卷经学、史学书籍,诗八百余首,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精神文化遗产。

        袁嘉谷平素乐善好施,1911年,浙江发生水灾,他私人捐出800两白银赈灾,并在杭州创建了孤儿院。

        袁嘉谷一生清廉,素有"清廉之士"的美誉。

        他心怀对于桑梓的一片热爱,博览经史子集群书,著成《滇绎》一书,这是成为袁嘉谷谷一生的重要著作之一。       

        20世纪30年代初,袁嘉谷写成《云南大事记》一书,全书共记述云南4200余年史事。对云南历史以来的政治得失、建置沿革、风俗变迁等等,考证极为详细。

        袁嘉谷晚年还编成了倾注一腔热血的《石屏县志》。这部县志被誉为"滇省各县志之冠",成为云南各县县志的一个范本,是他留给故乡的一份珍贵的礼物。

      1937年,袁嘉谷在日寇的铁蹄踏进中华大地之时,心忧如焚,加之常年的呕心治学,一病不起,他“尚思为国戎轮台”,《责倭寇》一文还未完成,阖然辞世。

        袁公已逝,逸风犹存。

        石屏县城异龙镇南正街二十二号,即为袁嘉谷故居。故居为清代木结构楼房建筑,坐西朝东。由故居大门进去是一条通道,中间是天井,左右有耳房。由西南的通道进去有一楼房,为袁嘉谷少年时代的书屋。

        故居于1993年公布为云南省文物保护单位。

        整栋房屋经过石屏政府的维修装饰,保持了原有的建筑风格,于2018年底正式为游客开放。

        这是一个清幽之地,这是一个读书的好地方,天井里的那棵老柚仍然充满无限生机,又胖又圆的金黄柚子挂在枝头,为游客们闪着神采;桂花隐隐散着怡人的香味,萦回在井沿,舒展着翠叶;堂屋两端摆放着年份久远的官帽椅,令人肃然起敬;房檐上方鸽子正“嘤嘤”飞过,显出温存;地上的方砖依然清隽,早留下历史的烙印……

        游客们伫立在堂屋上,虔诚地瞻望袁公的巨幅照,崇敬之心在一片悠然的向往中回到历史中。

        石屏素有“文献名邦”的称谓不假,那有什么原因形成了这个称谓?袁嘉谷自幼生长于远离京城的石屏,却高中了状元,按常理说,这个巨儒遍布的中原,才是状元的原生地,僻隅石屏是不会出现的。   

        但石屏偏偏出了云南唯一的状元,这似乎太耐人寻味。

        袁嘉谷故居的青砖碧瓦,楼阁漆木,其实一直在阐释着这个游客们心中的谜团。

        石屏的文风蔚然早在明朝时期就定好了基调。自洪武皇帝遣兵云南,军屯、民屯这一伟大创举,就衍说着为有源头活水来的故事。

        地理环境和气候俱佳的石屏,迎纳了中原的农耕技术。水车、犁铧出现在田间地头,最大限度地提高了农业收成,百姓的温饱问题在晶莹剔透的米粒中得以解决。

        那些屯田的先驱者已经成了后来石屏人的先祖,他们落地生根,与当地人繁衍生息。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石屏人在数百年前就有了良好的基因,加上中原的优秀文化,石屏人不优质都不行。所以“举人满街走,秀才多如狗”的说法虽然粗鄙,但绝非空穴来风。

        然则随着人口的增加,石屏由原来所谓的地广人稀,逐渐变成不堪负重的局面。嘴巴多了,原本丰裕的粮食不够了,有人就是财富的理念逐渐被现实击破,人们必须面对这个窘境。

        怎么办?

        人心思变,走个旧、老厂是个好办法,那片山头蕴含丰富的矿产资源,挖锡矿是最好的致富营生。

        那充满诱惑力的地方在招引!为了生计,石屏人开始出动,有的家族甚至人去楼空,形成庞大的淘金队伍。于是在个旧老厂的每个山头,沟壑箐道,都遍布了石屏人的足迹,每个矿洞都浸满汗水,一把矿锹,一个背篓,就是他们的挣钱工具。

    《石屏县志》上说,在清朝、民国时期,石屏的人口数量一直在递减,递减的人口多为青壮年。

        石屏人还不满足于此,在思茅景洪一带也都有着石屏人的脚印,时称“走西头”。这走西头的历史甚至比走个旧老厂还长。石屏人推骡赶马,进行商品交易,带去西头一线的是瓷器布匹,带回石屏的是茶叶盐巴。

        这些商品的交易,都让石屏人饱尝甜头。东走厂,衍西头,石屏人硬是用马帮驮来了一座城。

        汗水的付出终有回报,而且这个回报非常丰厚。石屏人的期待终于有了满意的结果。

        袁嘉谷的祖辈父辈就是走西头成功的例子,他们创立的“乾利贞”茶行,以重质守信为宗旨,在昔日的西头一线和石屏城里有口皆碑。

        众人皆知,蜚声世界的普洱茶,就是他们用心操持运作的结果,这一点,后人都不敢妄言。

        茶文化,不仅是历史的,也是人文的,袁嘉谷的祖辈父辈是有功劳的。

        一个文化精神的形成,必由物质先做铺垫。

        袁嘉谷的上辈人已经赚取到丰盈的财产,取名于《周易》的“乾利贞”茶号,也必然有进一步的发展需求,那就是文化教育。

        袁嘉谷的父亲袁德洋一直恪守祖训:耕读传家,有钱富不过三代,唯有文化才能代代相承,所以一直对袁公督促甚严。

      袁嘉谷的母亲徐太夫人,自幼饱读诗书,《中庸》、《大学》早领悟于心,先天对儿子的教育得天独厚,加上袁嘉谷自幼聪颖,五岁能背《三字经》、《诗经》、《大学》等,而且已经“悉解字义”。

        有了丰裕的家底做袁嘉谷的求学支撑,他在少年时代就赴昆明,师从名人教授,终得以质的飞跃。

        这些良好的土壤和先天的资质,袁嘉谷本人又读书如渴,三十一岁就高中状元,就在情理之中了。

        历史荫荫,水河澹澹,袁公故宅,寂然无声,它吸引着一双双解读历史的眼眸。袁嘉谷融汇了王羲之,褚遂良,颜真卿等书法名宿的字体,创立的“袁书体”,呈现在敬意满溢的目视里。

        袁公的《卧雪堂诗集》、《石屏县志》、论文集……,静静地躺在书架上。

        袁公就是一个谜,他的逸风一直就在堂前屋后,娓娓萦回。

2019.1.29

相关文章

  • 袁公逸风

    恒于勤苦见从容,坐拥书城兴未慵。烟篆纱窗香辟蠹,风穿纸帐剑吟龙。 不除绿草思惇实,独赏焦桐有蔡邕。...

  • 唐刀——第十二节

    唐逸风见到袁排长坚定的眼神,知道他的坚决,明白他作为军人应该肩负的使命。 但是唐逸风有另外的办法,不需要人留下,于...

  • 袁公

    文/小来 那年地荒凉,野菜充饥难。 佛使公济世,公来谷满仓。 这年田辉煌,九州稻飘香。 神招公离去!公去泪思伤!

  • 《人间辞·仙旅》特辑

    《人间辞.仙旅》 原创:袁兵阳 风雾掩半月,牛羊隐约。空濛山雨逸新尘,遍野青芳白...

  • 《悼袁公》

    五月禾出绿 闻息泣不禁 悲风穿井陌 万世记忠魂 温饱从君始 民生至此存 人间无一粟 不拜袁公恩 —《悼袁公》...

  • 记袁公

    霍去病有一句话,家喻户晓。 "匈奴未灭,何以家为。" 殊不知,有个人也跟他说过类似的话。 "杖策必因图雪耻,横戈原...

  • 致袁公

    公元二零二一年五月二十四日,也就是袁隆平院士追悼会那一天。 成都下着小雨,我独自撑伞走在教学楼前,遇见刘君。 她上...

  • 悼袁公

    几番风雨送归程, 国中魂,老农人。 稻花香里, 一生辛苦觅芳尘, 已是韶华换白发。 人去暮黄昏, 精耕耘,勿哗声。...

  • 《忆袁公》

    情怀家国稻粱谋,禾下梦成犹未休。 与世长辞音貌旧,无双国士誉神州。

  • 不愧袁公

    文/青山野渡 图圆人世疗饥梦,名士穷生 驾苦犁。 粥饭当思来不...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袁公逸风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qhpfs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