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阿含经自完成翻译之后,不久即被汉地判为小乘佛法,“小乘”在我国是略带贬义的词语,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被束之高阁。直至近现代,在众多居士、大师、大德高僧的影响下,杂阿含经才开始逐步被世人所知。
当人们开始了解杂阿含经时,不禁要问:为什么在历史上,杂阿含经没有得到人们的关注?杂阿含经所载佛法是完整的吗?
汉地自古以来没有重视杂阿含经,这也许有传承、文化、历史的原因,但可以肯定的说,杂阿含经已经记载了足够完整的佛法,这是确定无疑的。佛法的目标是为了解决个体的苦,拔众生于苦海。判断某部经所载佛法是否完整,只需审查其所载内容是否能够圆满达到佛法所要实现的目标。杂阿含经所载佛法具有殊胜的特色,已经能够充分实现这个目标了。
首先,在杂阿含经中,听闻佛法的受众是人,这有别于其它众多佛典,杂阿含经不以天人、或天神、或梵天、或国王等作为闻法的主体。在杂阿含经中,佛法是佛陀是为人宣说的,为那些平凡而普通的众生宣说的,它不讨论动物、植物等或天人、神等其它生命形式能否成佛的问题。佛陀只关心人,认为生而为人极为难得,如盲龟穿浮孔,期待已经拥有人身的人们努力精进,早成正果,佛法是佛陀为具有肉体特质的普通人宣说的,我们这样的平凡众生正是佛法的受众,任何人都有并且是无条件的拥有学习佛法的资格,都能够通过修习佛法达到离苦得乐。
第二,杂阿含经所载佛法有明确的目标,这部经密切围绕苦而展开,它不关心世间万物的构成,不关心宇宙天地的宏大,也不关心社会政治的运行,它只关注平凡个体的切实的苦,只记载苦与苦灭相关的内容,凡是与苦无关的,不导向解脱的观点是没有任何解说的。
第三,杂阿含经围绕苦提出了一套完整的理论,即四圣谛,并对这个理论有详细的解说,六入处、五受阴详述了苦圣谛,缘起法详细表述了苦之产生与灭除的原理,即苦集圣谛、苦灭圣谛,三十七道品等是证悟这个原理的方法,即苦灭道迹圣谛。
第四,杂阿含经提出了一条切实可行的修行之路,即三十七道品,八正道、力、根、觉支、念处、正断等,这些道品从不同层面和角度对佛法的修习进行指导。佛陀宣示说八正道是平正路,他反对苦行,也不提倡乐行,他宣说中道。
第五,杂阿含经提出了一个人人可学的入门之法,即安那般那念,由安那般那念而修习四念处,由四念处而修七觉支,由七觉支而明、解脱。这条修行之路清晰可见,只要能够深刻理解它们的关系就能轻易地依此修习。
第六,杂阿含经提出了一个对苦灭成效的评价标准,即四果,这四果的内涵是明确的,更重要的是,佛陀声称,学佛者是能够自记其证的,不需要他人的印证。佛陀认为女性同样能证得四果,在佛法面前,男女平等,这与有些人认为女性不能成就或要先转男身才能成佛的观点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第七,杂阿含经所载佛法强调印证的时效性,经中一再声称,佛法“不待时节,离诸炽燃”,任何人只需较短的时间就可以证明佛法是否正确,而不需要几年,甚至几十年,更不会要等到死后才能证实。有些人认为现在是未法时代,成就佛法变得非常困难,杂阿含经否认这样的说法。凡是声称需要来世才能验证佛法的都是错误的。
对于解脱苦,杂阿含经所载佛法已经完备,这部经提出学佛应当“以慧为首”,认为人们修习佛法首先要学习慧,由慧进于信,以慧作为修行的指南,与此相对照的是,有很多人认为在佛法中,“信”是第一位的,他们认为只有无条件、无原则的信才能进入解脱的殿堂。强调慧的首要性,这是杂阿含经所载佛法的特别之处。学习杂阿含经,无原则无条件的信是危险的,对于这部经而言,佛法不是用来信仰的,佛法不需要谁来信仰,需要的是学习者不断地提出疑问,需要的是学习者在任何时候都保持一颗好奇、怀疑、诚实的心,以智慧点亮前进的方向。杂阿含经鼓励这样的学习态度,在经中也常常可以看到学佛者提出各类问题,这些问题都得到了妥善的回应,从来没有谁因为提出问题而被诅咒下地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