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离每年一次的高考已经过去好几天了。还记得三年前的那2.5天是我参加高考的日子。我们那时候是语数外加上理综/文综,还有选修模块。当时就已经有消息出来说Z省高考要改革。我们这一届是最后一届根据这个模式来参加考试。然后经历了两年的过渡期(考试模式在15,16年也在改,但不大),到了17年,是全新的高考模式。高考的时候只考语数外三科,其余单科进行考试,在高考之前就已经考完。我们当时是一进高中就开始选理科/文科。比如我选了理科,高考就考理综,文科的政史地以及技术作为会考科目在高一高二考完,不过物化生也有会考要参加。我那个时候的会考还是比较简单的,成绩也不是过分看重,只是当时听说好像有哪个大学直接招录会考全A的同学,算是提前批。我最最最差的物理在当时的会考中竟然拿到了A,简直难以置信。
再来描述一下那几天的天气吧!焖炉,就算有风,吹来的风都是热乎乎的,毒辣辣的太阳让我们都不想千里迢迢走去吃饭再回教室备考,感觉整个人都不舒服。我每门考试前都要去一下水槽边洗一把冷水脸,清醒一下大脑。有的同学自带了那种小小个的喷雾器,里面装满水,随身携带。有的同学为了提神将风油精涂到太阳穴或者人中以及手臂上,不排除驱赶蚊子的功效。高考教室不允许开空调开电扇,也就是说只有笔尖与纸摩擦的声音,赶得上清晨三四点钟的寺庙。说到教室里的空调,安装的时候恰逢我高二的暑假。学校大规模地在每一间教室都安装了前后两个空调(不是立体式的,是悬挂在墙壁上的)。教室中等的大小,所以如果拉掉窗帘,打开空调还是可以达到立竿见影的效果的。
高考是一科一科进行的。每天两门,全国统一时间不同试卷。在我还没有高考之前就跟着大流开始关注每门科目结束之后试题的难易度。其他科目大多只谈难还是简单,除了你印象特别深的题目(比如说打了整整一页的稿纸还没有解出来的,或者是写了一半没思路或者看到题目一脸茫然的。。。)你会记住之外,很多小题目大分数或者大题目小分数的都不会记得特别清楚。只有第一门的语文,每次考完,没多久各大媒体报刊网络头条都给出了各个作文题。然后一大堆的评论。为什么有那么多的人关注作文,我觉得是因为其占了很大的比例。每年有满分作文和零分作文。当时的我看满分作文觉得都是特别有文艺范,排比啦,对偶啦,文言文都有,无论是词藻还是段落开头结尾,都是吸睛点。要是我写,肯定写不出来,没办法,只能背些满分作文。同时还背一些作文素材,比如最近的时事啦什么的,以此来增加文章的真实性,时效性,新颖性。其实很多素材都是被很多人用得不能再用的,依旧乐此不疲地再次出现在我们自己的文章里面。接下去就会提到的是阅读理解。就像今年浙高考出现的“诡异的光”的梗。“十年寒窗败给一条草鱼”,“不要转锦鲤了,还是关注草鱼吧”。。。原作者巩高峰也给不出标准答案。这种情况其实很常见,我记得有一次看到某作者同样有文章被纳入教材还是试卷(记不清楚了),然后出现阅读理解回答问题。原作者自己的正确率都无法百分百地保证。对于记者问的“考生怎样才能在这次阅读理解中得高分?”巩高峰作者的回答是“高考,我认为就是一种‘游戏’嘛,参加高考就必须遵守游戏规则,你考试的时候就必须揣摩一下出题老师的想法,不然的话你就拿不了高分。这个事情你不能怪老师也不能怪我。”诚然,我们苦读12年,最终就是为了那么一次的考试来验收你的成果,不排除幸运等因素,只有能很好地理解题目才可以才可能答道点子上。
其实我的高考体验是痛苦的。我读的是不擅长的理科,拼死拼活三年对理综三门就是不感冒,最终的结果也很惨不忍睹。距离一本线还差那么3,4分的样子。当时亲戚问我想不想复读,我说不要。我怕再读一年,我的理综还是拖我的后腿。当时的想法就是大学一定不可以绝对不要再碰到物理。当时同一届隔壁班的一个菇凉考得很不错,听说是可以进人大的,但貌似不喜欢选择了复读,一次回母校看到布告栏上她的名字,发现依旧是年级段前几名的样子,想来还是很佩服的。
还有一点就是志愿的问题。等到成绩出来就要开始不停地翻各大学校官网,各个专业,怎么投报,怎么调剂,怎么选择。我当时还是成绩出来之后根据该学校的理念某专业的分数线来填报志愿的,有大约6,7个可选的专业吧。学校的话,好像可以对应也可以不对应。17年浙江的志愿出现了一个学生先找专业再找学校的新的填报方式,每个人有80个左右的专业可以填报,貌似是不接受调剂的。不知道新的政策究竟会带来怎样的填报影响。
现在的我面临大学毕业只有一年的时间了。看着很多同学在找实习,性子急的我也开始担心工作问题。咨询过几个刚毕业的学长学姐。他们有的考研成功,有的考公上岸,有的通过校招找到了自己心仪的工作,有的。。。我给某我很想去的公司投过简历,网申的第一步,结果是被刷了。后来问了进入这家企业的学姐,她说“我们这种二本院校一般通过网申就成功是不太可能的,可以试一试去名校的校园招聘当场投简历。我们学校也有自己的校园招聘,但是档次不是很高,想要去知名的企业,去他们选择举办宣讲会以及校园招聘的名校看看,成功几率大一点。”越来越感悟到为什么大伙儿拼着命一样地想要考一个好一点的大学。好一点的大学无论是师资还是校园提供的平台都是给优秀学生带来方便的。记得我一个专业课的老师提到过牛津大学,哈佛大学等常春藤名校的图书馆,真得是做到每一方面都为学生考率,无论是座椅,书桌,照明还是文献藏书等。这就是好的校园给学生带来的前期培养。
都说未来的你会感激现在艰苦奋斗的自己。那么就请你们好好努力,好好奋斗。
希望每个人都可以找到一个优质的大学。同样可以找到一份心仪的工作。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