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处教育行业,每天都会看到有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出入各种培训班。因为一条起跑线,逼得所有家长都在拉着孩子向前冲。
昨天,我在前台值班,看见一个六七岁的男孩哭着跑向了电梯口,一边哭一边回望着外面。等着孩子下课的一个家长忍不住关心地问孩子“谁打你了?”。孩子一直哭,不回答,我们都怕是有别的人欺负了他。就这样,问了三四次孩子才说是妈妈打的。我看到了那个家长眼神中一闪而过的无奈,接着她便安慰小男孩“乖,坚强,一会儿就不疼了”。
看到这一幕我的内心挺复杂的,扪心自问将来有一天我会成为那个用棍棒把孩子赶到辅导班去的家长吗?当下的回答是不会,可是,以后呢?我不敢保证。
关于起跑线这个问题,最近播出的《极限挑战》给出了很真实的展示。节目组去一个高中,挑选一些孩子站在同一道起跑线上。然后,有六个问题让学生用前进或者原地不动做出回答。
问题一:父母接受过大学及其以上教育吗?
![](https://img.haomeiwen.com/i2164928/e46bf9d45f86e534.jpg)
问题二:父母是否给你请过一对一家教?
问题三:你参加过的兴趣课程,是否有一门到现在持续保持水准?
![](https://img.haomeiwen.com/i2164928/fd22aa087fc0834b.jpg)
问题四:你有出国的经历吗?
问题五:你的父母是否承诺给你出国留学?
问题六:你是不是父母的骄傲?你的父母经常会在别人面前夸奖你?
![](https://img.haomeiwen.com/i2164928/098962bef01733d1.jpg)
以上所有的问题,如果答案肯定,学生就可以向前走六步,站在前面的一道线上。反之原地不动。
节目中发现,每一道问题出来都有孩子会变动自己的位置,当然也有孩子自始至终都在开始的那道起跑线上。所有的问题结束后,节目组让孩子们尽力跑到目的地室内,会有礼物赠送,但同时也只有20个名额限制。
最终的结果,由于体力原因,绝大部分跑进去的是男生。这些跑进去的学生不仅仅是离目标最近站得最近的孩子,还有在起跑线上的孩子。
后来,同样的游戏规则让极限男团跟其他请来的在事业上有成就的人参与。看着别人一步步前进,孙红雷说自己有些难受,到最终的问题他还是迈出了一步。因为,他一直是父母眼中的骄傲,他一直饱有一份自信。
所以,我们大人眼中的这道起跑线真的设置得合理吗?孩子真的是需要这样一直被家长拎着往前冲吗?写到这里,我脑海里再次浮现那个大声哭泣的男孩,不停地揉搓被打红的屁股。这样温柔的五月,这样天真的年纪,我想我会拉起他的手,带他去体验自然,去体验社会,可能就是随手抚一支花,让他感受自然的美;简单地坐一辆公交车,认识不同的站牌。
“生活不是百米冲刺,是一场马拉松”,黄磊老师说。即使高考这样重要的人生转折点,也只是马拉松的一个5公里的路程,接下来的10公里,25公里……一切都有可能。而在这个过程中,自信才是一个人不竭的动力。
我个人参加过马拉松比赛,犹豫没有顺利注测成功只能成为没有胸牌跟Tshirt的编外队员。等跑的时候,我观察到很多人身上的名牌运动装备,而我只有一双高仿的运动鞋可是那又怎样?路一样,铺在每一个人脚下。直到后来,我有能力花五百多买了一双运动鞋后,才知道当初的那双鞋有多么地沉重跟不舒服。
开跑令下,我现在队伍的边缘,等别人一个个跑出去才开始跑。有些人,刚开始跑就停下来走,你可以想象出发点那里的拥挤。纵然这样,我见缝就插,跑着一路向前,最终以38名的成绩跑到了终点。
一切在起跑线上超越别人的都是外在给予的助力,有条件的父母当然想更多地给孩子助力,可是,助力的同时也别忘了初衷,不论孩子站在距离目标多远的线上,给他自信能量,做一个追梦赤子。
我不反对给孩子助力,也不反对让孩子自由生长。只希望天下的孩子都可以有一张快乐自信的面庞。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