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英语的人大概都知道美式英语和英式英语有很大不同,其中比较明显的一个方面是词汇的差异。例如,美国人把秋天称为fall, 英国人却用autumn, 美国人的apartment即是英国人眼里的flat。美国是一个移民国家,加之美国人崇尚新事物,因此,有些人难免会认为美式英语和英式英语的差异乃是美国人“创新”所致。
美国人发展出新词汇这点不假,但是,却不全是如此。有些词汇是美国人保留下来的古英语用法,反倒是英国人因为发展出新的词汇而摒弃了这些旧词汇。例如,美国人fall(秋天)的使用就是沿用了英语古老词汇的用法。
考察汉语方言也有类似的发现。例如,初到海南来的人,听海南话像是听天书。但是,海南话也属于闽方言的一个分支,自然也是汉语方言。海南在古代是“南蛮之地”,远离中原文化,因此,不少人会认为海南话与北方话差异如此之大应该都是海南话变化所致。
但是,语言学家们发现海南话存有大量古汉语的用法,如,海南话用“目”不用“眼睛”,用“行”不用“走”。当然,古汉语的留存现象普遍存在于南方的方言中。古汉语的留存现象说明在某些词汇方面,变化的一方是北方方言。
语言中这种现象表明:两个事物的差异并非是一方变化,另一方保持不变所致。事实上,可能双方都有变化。这个结论也能解释生活中不少现象。
例如,生活中人们常常抱怨某人变了,其实变化的并非只有那个人,说话人也一定有所变化。当你说你朋友变得狂妄了,你或许变得有些过度敏感了,又或者是不够包容了。再如,当你说你的朋友变得俗不可耐的时候,或许你变得有品味了,也就是说换做是以前,你可能不会觉得他/她俗。但最为令人伤心的事莫过于说最亲密的人变心了,即使是在这种情况下,说话人恐怕也得无奈地承认在这个过程中,自己也有了一些“变化”。
在人际交往中,当双方的变化是反向的时候,差异因此产生,在这个过程中彼此之间逐渐“疏远”; 若双方的变化朝一个方向产生,那么默契就因此产生,这个过程也就是所谓的“磨合”。
当然,也有些时候是说话人变了,而不是对方。例如,当你觉得鹿晗不帅了,是因为你成熟了,开始不喜欢这款了。也就是说你的审美发生了变化,而不是鹿晗有什么变化。
这么说来,评判一个人是比较困难的事,因为任何对他人的评判都会一定程度上反映评判者自身。睿智的人一般不太喜欢评判别人,只会就事论事; 相反,狂妄自大的人总喜欢对别人品头论足,却不知愚蠢的是自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