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国学与传统文化
爱国兴学|齐家|在《论语》中找到的幸福密码

爱国兴学|齐家|在《论语》中找到的幸福密码

作者: 姝写光影 | 来源:发表于2017-12-19 13:38 被阅读109次
大道至简

亚里士多德说:幸福是一切哲学的终极目的。细细想来,我们的所作所为,无非奔着幸福这一目标而去,那如何做才算是走在了幸福的康庄大道上?

未读《论语》之前,我隐约知道,孔子关于幸福的理论可以用四个字“安贫乐道”来概括,这让我不太能够接受。幸福,应该是“脱贫”的,怎么孔子让我们“安贫”呢?所以,孔子和《论语》就这样被我束之高阁。

再次知道应该去读《论语》,已经蹉跎了很多岁月。《论语》是孔子和弟子们的对话录,也是一本关于理想社会、理想政治、理想的人的思想录。雅思贝尔斯说:释迦牟尼、孔子、耶稣、苏格拉底,是人类思维范式的创造者。《论语》早已融入了我们的语言体系,《论语》始终让我们去思去想。

《论语》中的师生关系是丰富多维的,孔子经常批评子贡,责骂子路,但他始终把表扬留给颜回。你看,孔子在表扬颜回: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论语·雍也》)

孔子表扬颜回,是因为他能安贫乐道。颜回的物质生活是简陋的,精神世界是丰富的。这句话中,你注意到“改”这个字了吗?“回也不改其乐”,“改”这一个字,说明,生命原本是快乐的。即使在陋巷,即使只有一箪食,一瓢饮,即使贫穷如此,也不能改变快乐这一生命的原本状态。

不由的,想起了杨鹏老师在课上曾经总结过的犹太教的十大观念之中,有一条是“快乐是一种宗教义务”。

想起了罗斯金说的:“财富的内涵极为丰富,可以指从蝴蝶到书本再到微笑的所有东西……除却生活别无财富,而生活饱含着它全被的爱的能力、快乐的能力以及欣赏的能力。”

想起了列夫·托尔斯泰说的:“我们常常忽视现世的幸福,而是算计着在什么地方,什么时候能得到一种更大的幸福。但在任何地方、任何时候都不会有一种更大的幸福,因为我们在生活中被赋予的就是一种伟大的幸福——这就是生活。”

那,究竟是什么,阻碍着我们,让我们时常感受不到幸福?或者说,我们缺少什么,而不能体会到生活本身就是幸福的?究竟是怎么回事,让我们走在追求幸福的路上,却反而远离了幸福?在《论语》中,我找到了几个关键点,正是这些感觉或能力的缺失,让我们变得越来越不幸福了。

一、“足觉”

子谓卫公子荆,“善居室。始有,曰:‘苟合矣。’少有,曰:‘苟完矣。’富有,曰:‘苟美矣。’”(《论语·子路》)

在这一则里,孔子向我们描述了一个“知足常乐”的公子荆的形象。公子荆刚开始有些财产时,他说:“差不多符合我的要求了”,当他的财产稍有增加的时候,他说:“差不多完备了”,到他的财产富足时,他说:“差不多非常美好了”。

孔子并非在赞美公子荆善于管理经营财产,而是在称赞公子荆的“知足常乐”的心态。财富可以变化,但是快乐始终不变。鲍鹏山老师称之为“足觉”,一种感知幸福、感知满足的感觉。倘若我们的听觉,或是视觉等出了问题,我们认为那是一种残疾。但是“足觉”的丧失,难道不是一种更为严重的心灵残疾吗?

过多的欲望会扼杀这种满足的感觉,会让我们变得越来越贪婪,离开生命的快乐底色越来越远。有时候,我们以为在追求幸福,其实追求到的是更多的烦恼和困惑,并为此搭上了宝贵的精力,耗废了有限的生命。

真正的幸福生活都是简单而单纯的。物质的简朴正好减轻了精神的负担。所以古今中外许多哲学家都提倡过一种简单的生活。

伊壁鸠鲁认为一个最不要奢侈生活的人其实是能够最奢侈地享受生活的人。

孔子说:“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述而》)

老子告诉我们要“见素抱朴,少私寡欲”,告诉我们“少则得,多则惑”,告诉我们“知足者富”,告诉我们“罪莫大于甚欲,咎莫险于欲得,祸莫大于不知足。故知足之为足,恒足矣。(道德经第四十六章)”

前段时间,拾遗上的一篇文章《周润发:人活到极致,一定是素与简》,突破了十万+的阅读量。发哥的粉丝固然多,但拨动人们心弦的,正是发哥的素与简的生命状态,那是一种明明白白、删繁就简,追求内心丰盈的生命状态。

二、学习

“足觉”让我们能够在不完美中感受完美,在有限中感受无限,真真切切地领受生命的快乐。颜回能够在一箪食,一瓢饮的陋巷生活中不改快乐本色,是学习让他能够“安贫”,是学习带给他无穷无尽的快乐,让他能够“乐道”。

颜回这样赞美他的老师:“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在这句话里,固然能看到颜回对老师的赞美,同时还能体会到颜回在学以致道的路上永远都不想停下来的快乐感觉。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如果说学习有三层境界的话,第一层是为了知道而学习,第二层是喜欢学习,第三层境界是学而乐在其中。学习是快乐的源泉,是最真实的快乐。遗憾的是,又有多少人从未达到学而快乐的境界?苏格拉底说:“灵魂中那个我们用以学习的部分的快乐是最真实的快乐,而这个部分在灵魂中占统治地位的那种人的生活也是最快乐的生活。”《理想国》(583A)

孔子无疑是好学的楷模,孔子自称:“十里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不如丘之好学也。”孔子不仅爱好学习,还乐在其中。孔子曾这样描述自己:“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学习让孔子忘记了吃饭、忘记了忧愁、忘记了衰老,学习是一件如此美好的事情。

学习,是对旧我的不断胜出。老子说:“自胜者强”。自胜者强的人,是能够不断纠正自身错误不断前行的人。人生在世,孰能无过?过则勿惮改。学习,能够提升自我,改造自身的品质,对于人性中与生俱来的缺陷进行纠偏;而不学习,一切优点终将变成缺点。

“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论语·阳货篇》

孔子的这段“六言六蔽”是说给子路听的。子路有许多优点,好仁、好智、好信、好直、好勇、好刚,但就是有一个缺点,不太好学,所以孔子给他警告,这,又何尝不是孔子在提醒我们学的重要性?

杨鹏老师说:“生命,是一个可以努力完善的对象,是可以下学而上达的灵性存在。

孔子通过学来对抗他落魄贵族的命运。通过学,下学而上达,进身立世;通过学,提升自我,以德配天;十五岁起“志于学”,七十岁达到“从心所欲不逾矩”的境界。

孔子最有理由怨天尤人了,三岁丧父,孤儿寡母生活在陋巷,孔子这样描述他的童年“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孔子身上流淌着曾贵为天子的血脉,但那早已是过期的粮票,无效的证件。若孔子选择在那里埋怨、诅咒、那历史上就不会有孔子,“长期琐碎必将猥琐”,一个一直在抱怨的人,也注定改变不了自己的身份命运。

正是学习,改变了孔子,提升了孔子,成就了孔子,还给了孔子通达而快乐的境界,让他能够“坦荡荡”地走在以德配天、履行天命的路上,即使撞墙,也不回头!

《论语》开篇第一句,“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杨鹏老师说:“这是深懂孔子的编排。孔子的历史突破性就在‘学’这个字上,就在‘下学而上达’这句话里。”

王侯将相、英才翘楚的种子并非只播撒在皇宫贵苑里,而是如同天降甘露一般,“莫之令而自均”。

孔子不仅自己学,还创办私学,把受教育的特权转变成普通老百姓都能享受到的权力,为他同时代的人,以及后代有志于学的君子,开辟了一条“下学而上达”的改变出生状态,改变等级命运的通道,“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正是孔子的千秋功业!

三、信仰

保持生命的快乐本色,生活删繁就简,学以致道,提升人生的境界……道理都知道,但是,知易行难,不能坚持,是大多数人容易犯的毛病。究其根本,是内心缺少定力,面对外界的纷扰和诱惑,举棋不定,患得患失,在得失的考量之中焦虑,迷茫,失落,从而远离幸福。

天道是确定的,尽人力,听天命,下学上达、以德配天。孔子内心有“天生德于予”的确定性之光,在他遭遇生命危险、受人嘲讽侮辱时,这束内心之光,照亮他,给他力量,使他从容坦然、不忘初心、一意孤行、避人避地而不避世。

孔子周游列国,经过匡国,由于孔子体型颇似阳货,匡人误把马车上的孔子当成阳货,而匡人恨极了阳货,要至孔子于死地。孔子曰:“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正是这样的强大定力,让孔子表现得临危不乱、从容优雅;成于内而形于外,让匡人意识到自己错了,阳货绝没这么雅致!

面对学生公伯寮的叛变,堕三都事件功亏一篑,孔子选择宽恕,“道之将行也与,命也;道之将废也与,命也。公伯寮其如命何!”内心的确定性,让孔子在尽人力之后,听天命,不迁怒,这是通达,是宽容,是生命的高度。

“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黑夜”,孔子内心的“确定性之光”,是他“坦荡荡”行走人间的定力源泉,让他“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这束光,不仅照亮了他自己,照亮了他同时代的人,也照亮了礼乐文明的后世后代。这内心的“确定性之光”,这定力之源,就是信仰。

信仰一词,带有着一点宗教色彩,让许多人,许多无神论者,敬而远之。

郑主持说:“信仰(灵修、修道)的本质,是个体心灵与上帝的牵手,是内在的改变与苏醒。”《说道:老子与《圣经》的对话》

无神论者敬而远之的可能是宗教,可能是别的。但信仰,是一种信的能力,是内心的定力所在,也是行动确定性的来源,而这种确定性,源自“个体心灵与上帝的牵手”。无论此处的“上帝”,是《圣经》中的“上帝”,还是《道德经》中的“天道”,还是《论语》中的“天”,只要能从中获得生命的滋养,获得内心的定力,获得内在的改变与苏醒,让自己在面对不确定时,有着内心的确定性,用这样的确定性,来“修己以敬”,来“不尤不惑”,来“知行合一”,来成就一个完美的自我,去走完一个幸福的人生历程。

孔子说:“修己以敬”。老子说:“修之于身,其德乃贞。”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无论是齐是治是平,都首先从修身开始,人生,就是一场修行,一场心怀敬畏的修行,一场“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的修行,一场在止于至善的路上的修行,一场用学习来纠错,提升自己的境界,下学上达,以德配天的修行。

贫与富,荣与辱,都无改内心的安宁,无改行走的方向,无改生命的喜悦。托尔斯泰说:无论生活是怎么样的,它就是人所能获得的至高之福。幸福不在远方,就在脚下!

【国学与传统文化】专题征文:简书太学首场长安选士活动,花落谁家?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爱国兴学|齐家|在《论语》中找到的幸福密码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qhvbw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