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书第60篇原创文章
字数:1250字 用时:2分钟
打开牧阳的后厨,精心为你烹饪每一道菜。
2013年3月的一天,我慕名拜访了杨庆桢老师。
杨老师是现福建省作协会员,原三明日报副总编、三明市作协副主席。他的散文和新闻在省市以及国家各项评比中屡获大奖。
见到杨老师,瞬间打破了我心中原有的认知,没有一点架子,没有一点官腔。他平易近人,丝毫没有因为我是无名小辈而怠慢。虽已71岁高龄,但他老当益壮,至今仍在三明侨报社上班,笔耕不辍,屡有佳作问世。
我们相谈甚欢,临走时,他让我在纸上写上自己的名字,然后他翻开自己的著作《雾桥集》,工整地写上:“***同志校正,杨庆桢致敬”。
杨庆桢(左一)与巴桐因水笔出水不流畅,他从口袋里掏出手帕,小心地擦去多余的墨,然后吹了一会,双手递给我,谦虚地说:“请指正。”
返回时,电梯开了,他帮我按了一楼,然后自己退了出来,向我微笑,招手作别。这幕情景,至今印在我的脑海。
翻开《雾桥集》,我立刻被吸引了。这本书内容丰富、题材多样。有散文、新闻通讯、人物专访、评论等共128篇文章,总计30万字。
作者回忆了自己在70多年岁月里的酸甜苦辣,记录了记忆深处的人,介绍了部分国内外的风土人情。
如《师恩如海》讲述了校长与自己的交往经历。开学仪式上的讲话,文革期间为自己平反,引导自己走上新闻道路以及几十年的嘘寒问暖,一件件事情娓娓道来,语言朴实自然,感情真挚浓烈。《小雪》一文,杨老师深情地缅怀英年早逝的小雪,表达了对生命的惋叹。
通过拜读此书,我大概了解了杨老师的不凡经历,他当过补鞋匠、夜校老师、兽医、市委办秘书、三明日报记者、副总编和三明市文联副主席等。
文革期间,他戴过“走资派”、“反革命份子”等帽子,遭到批斗,下放农场劳作,蹲牛棚,历经磨难。
在困境中,他始终保持着平和的心态,得意不忘形,临难不苟且。在牛棚里,他每晚在窗前观察,历经十个月,发现有一颗星星每天迟到四分钟。
仰望星空,他渐生敬畏之情,感到自身的渺小虚无和无知无助,慢慢的,他忘记了恩怨,忘记了误会和曲折。他在《拾梦梅列西》一文中写道:“在最困难的时候我就想:大不了再回列西补鞋去。”
他是怎样从修鞋匠到党报副总编?--《雾桥集》告诉你答案这本书充分展示了杨老师深厚的文字功底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来到壶口,只见瀑布上空白云翻滚、浓雾迷漫、黄烟升腾,如边塞狼烟,似核爆蘑菇云,地动山摇、惊心动魄。当我爬上壶口边上一巉岩时,阴冷的雨雾浪沫扑面而来,浓烈的泥腥味沁人心脾。面临绝境的河水挟着天风海涛,裹着风沙迅雷,咆哮翻腾着,一刻不停地向着万丈深渊,向着龙潭虎穴、向着死亡、向着胜利冲出去、跃出去、喷出去、飞出去、杀出去!有的撞身悬崖,粉身碎骨;有的扑向深渊,直捣龙潭;有的腾跃飞升,化作云山雨箭;有的喷发爆炸,变为大地惊雷。”
《黄河壶口天下壮》一文中,这段话节奏感很强,抒情酣畅淋漓,生动地描述了壶口瀑布,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心生万丈豪情。这样的例子俯拾即是,其中表现出来的对几十年的人生经历的思考和深厚的文学功底,令人叹服。
字字珠玑,内有乾坤。这本书中,我隐约看到了杨老师一路走来的历程,感受到文字中透露出的喜怒哀乐,关于生命、奋斗以及人性的种种思考。一篇篇文章带领我欣赏了不同风景,风景欣赏完了,但留给我的思考还在继续。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