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家国天下
“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大学》
第一节 义门之风(上)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姓氏文化无疑有着最古老最悠久的历史。
姓氏是一个家族血缘关系的标志和符号,每个姓氏都有独特的起源与发展,都经历了血与火的洗礼,都经历了沧海桑田。
在赣鄱大地上曾出现过很多名门望族,但唯独发源于德安县义门村的陈姓家族,被世人称为“天下第一家”。
义门村位于庐山南麓的鄱阳湖畔,这里山川静好,日月轮回。千百年来,正是这方宁静的水土,孕育了以“忠孝节义为本,耕读奉公传家”的义门陈。
如果追溯“江州义门陈”这个姓氏家族的来龙去脉,要从唐开元十九年一个叫陈旺的人说起。当时陈旺是一个知县,他告老回乡后,带着全家老小迁徙至九江郡太平乡永清村,也就是现在的九江市德安县车桥镇义门村,然后就在这里筑屋造舍,繁衍生息,衍生了江州义门陈这个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最为罕见和神奇的家族。
义门陈就像一个微缩的国家,具有和国家机制相对应的各种功能,有自备生产和生活用品的各种设施,是中国古代自给自足自成体系的田园社会的典型。义门陈这个家族坚持以儒家忠孝节义为根本,并且从来不分家。实行聚族合炊,一同劳作,财产共有,基本上就是一个家族式的公社,早于西欧乌托邦理想主义社会600多年。在当时那个年代,都是一夫多妻制,但义门陈严格实行一夫一妻,一旦违反,将被视为不肖子孙,会被整个家族唾弃。家族内,实行维持经济均等的供给制度,严禁财产私有,就连新媳妇回娘家的礼物,都由家族统一配发,小孩生下满月后,交给家族统一抚养,父母每隔7天领回去一个晚上。义门陈以耕读传家,适龄小孩的教育读书,一律由家族统一安排,正所谓“八百斗牛耕日月,三千灯火读文章”。为了兴办家族教育,义门陈创办了两级学校,相当于小学和初中的初级学校叫书屋,相当于高中和大学的高级学校叫书院。义门陈创办的东佳书院,可以称得上我国历史上最早,也是世界上最早的私办大学,书院将义门陈家规进行弘扬、普及和推广。家族专门划出20顷良田的收入,作为教学经费。
在义门陈村,可以看到很多人家里都悬挂着“家严三尺法,官省五条刑”的对联,这是义门陈第一代祖先陈旺以身施教,对后世子孙提出的最基本的一条家规。千百年来,义门陈先祖陈旺制定的“男人国是家,家正天下定”的家训,已融入了陈氏子孙的血脉,化作了家族传承的基因。陈旺刚到德安落脚的时候只不过父子几人,他们从公元731年建庄,到了公元1063年的时候,人数已经达到3900多人。这么多的人同灶而食,各司其职,有专门管做饭的,一开饭就是300多桌,这可能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大食堂了。
宠大的家族成员都在一起吃饭,并设立了老人、成人、儿童等不同的餐席,什么时候吃饭,以鼓声为号,这就是“击鼓传餐”的由来,后来人们还用“钟鸣鼎食”来形容大户人家。家族所有成员吃一样的饭菜,穿一样的服装,住一样的房子。正是因为这样的家风教育,让义门陈氏这个家族越来越壮大。从陈旺那一代开始,义门陈氏延续了整整十九代,跨越300多个春秋,但人家就是一直没有分家。到了后来,由于义门陈氏人口暴涨,不仅对当地造成了巨大的人口压力,也给当时的朝廷带来了压力。于是,义门陈氏终于要分家了,但不是陈家自己想分,而是不得不分。当朝皇帝宋仁宗在主持殿试时,竟发现江州陈氏子弟在这一年竟有17人登上了进士榜,感觉自己都是在为义门陈家培养人才了。一问之下,吓他一跳,4000多人吃住一起,300多年从不分家,这义门陈到底想干吗?包拯体察圣意,便向仁宗建议,采取“一箭双雕”的方法分解义门陈氏。皇上一听很有道理,便下旨表彰义门陈这个大家族的孝义精神难能可贵,应该把这种家风传播到祖国的大江南北,教化民风,发扬光大。圣旨啰啰嗦嗦说了一大堆,但归结起来就是简简单单的两个字:分家。
为了避免义门陈瞒上欺下,皇上还专门派人去监督和催促,于是,中国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家族大迁徙开始了,由皇帝颁旨并派官员监督分家,这在中国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事情。
至于义门陈具体是怎么分家的,一直有两种说法。一种是朝廷对义门陈分家一事,考虑得非常周到。宋仁宗在圣旨中,按皇帝御赐字号“知宋宗希,公汝才思,彦承延继”12个字派,聚居在一起的义门陈派出291个代表,拆分为291个庄。291个庄挨派抓阄,分迁到全国72个州郡144个县。其中江西最多,占28个县,其次是湖南,有23个县市。另外一种说法是接到圣旨后,义门陈当家人犯愁了,这家该怎么分呢?于是有人想了个办法,把祖堂的一口大锅吊到祠堂的大梁上,让它自由落下,摔成几片就分成几庄。结果铁锅摔成了大小291块,于是分成291个庄,每个庄各持一片。摔锅分家,也成了后世分家的代名词,但不管是哪种说法,义门陈家族终究是被彻底瓦解了。
义门陈后世子孙,怀里揣着象征家族文明的锅片,离开了一砖一瓦建立起来的家园,踏上了走向五湖四海的续梦之路,演绎了家族史上的大迁徙、大分庄。一门繁衍成万户,万户皆为新义门,义门陈氏分布在世界各地,因而有了“天下陈姓出义门”的说法。
这段流传千年的历史,从陈伟的爷爷的爷爷一直口口相传到陈伟的爸爸和陈伟这一代,陈伟又把它传给自己的儿子与孙子,并为子孙们定下了“敬业、勤奋、团结、孝顺、爱国、惠民”十二字家训。也许是受到义门陈家训家风的影响,陈伟的父母从小就特别重视对儿子的教育,严格要求儿子的言行,就连一向无比溺爱儿子的母亲,从来都不会惯着陈伟的坏习惯,父亲就更不会容忍他的坏毛病了。有一次,父亲看到陈伟在家门口的水塘玩水,二话没说就抓起他的胳膊,直接把他扔到水塘的中央。父亲的这种教育方式看似简单粗暴,教育结果却是特别有效,所以小时候的陈伟虽然调皮但不顽劣,人很聪明却不滑头。
从陈伟呀呀学语开始,父母就把农民朴实敦厚的思想和“积德行善”一类的信念不断地灌输给了儿子。当时的陈伟未必懂得这些道理,但父母的言传身教,使他从小知道同情贫弱,乐于助人。聪明伶俐的陈伟接受能力很强,在他读私塾的时候,便明白了“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的做人之道,懂得了“男人国是家,家正天下定”的义门家风。一个只有几岁的孩子,却始终把父母的敦敦教诲记在心上,也正是这些为人处世的道理伴随着陈伟的成长,成为他一生做人的基本准则。
在陈伟成家立业后,母亲为了帮他照顾小孩一直和他们生活在一起。
一般来说婆媳之间是比较难相处的,但早年失去父母的方菊荣和陈伟结婚后,就一直把公公和婆婆当作自己的亲生父母一样敬重,她们婆媳两人的关系非常融洽。倒是陈伟夫妻俩会因为一些小事发生争吵,但不管他们是什么原因吵架,母亲总是站在媳妇那边,不分青红皂白的批评儿子。
方菊荣并不是不知好歹的人,有时确是自己做得不对,见婆婆还是偏袒自己说陈伟的不是,让她在内心对婆婆充满了感激,同时也觉得自己对不起丈夫,就尽量让着丈夫不与陈伟争吵了。
陈伟和母亲生活在一起的时间很长,只是在庐山工作时,和母亲才分开一段时间。母亲就像是自己的影子呵护在他的身边,陪伴着他从流泗到湖口县城,再到九江市区,陈伟的人生画卷便是在母亲关爱的目光中,开始徐徐地舒展开来,那些童年和少年的温暖时光,一直在陈伟的生活里闪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