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108
章节:第9章P305-330
(一)感受
延续昨日的阅读,今天继续读第9章。有以下感受:
-
不愧是学术型的书,作者非常严谨的罗列了关于抑郁的诸多模型理论,并附上相应的出处、实验说明,点明了实验所支持的结论,一看便是论文范。
-
学者真是太严谨了,即便是有实验数据支持,也没有盲目相信前人所做的研究,点出不支撑的部分观点(贝克模型中消极思维的局限性、功能失调的观念不是易感因素或原因而是表现、抑郁的归因模型等)。
-
只是这种科学型的文章,看起来好累,词汇晦涩难懂,知识浓度相当高,那种一段要停下来琢磨好半天的内容相当多,阅读进度提不了速,如果没有一定的心理学知识背景,理解上会更加困难。
(二)收获
- 向作者学习到这种严谨的科学态度,观点有理有据,论证有条不紊。
- 抑郁的「素质-应激」模型很好的阐释了抑郁产生的原理和过程,从模型上对抑郁的理解加深了。
(三)困惑
- 咱也不搞科学研究,也没有太多的学术知识基础,就想学点可以用的本事解决问题,但要读懂读透不但需要缓慢理解,可能还需要查阅其它资料。普通读者该以何种姿势阅读这种学术型的书呢?
20201107
章节:第9章,检视阅读,粗阅读P295-305
(一)感受
今天永澄老师不在,可以自由阅读,于是直接翻到当初检视阅读时感兴趣的第9章「抑郁」,突然觉得好生幸福,有一种想做什么就做什么事情的爽快感。那种有书不能读、忍住精读冲动的感觉,也是蛮煎熬的。
(二)收获
- 抑郁中与自我有关的两个主要特点「无望」和「无价值」,能够解释抑郁症患者「整个世界都是灰色」的感官体验;
- 反常识:抑郁反应分为两个阶段,最初的抑郁反应,长期的抑郁体验,区别是有的人迅速减轻,有的人会转变为长期抑郁;原来的我以为抑郁是直接就到长期抑郁了。
- 抑郁的「素质-应激模型」:消极的生活事件,还需要一些个人自己的易感因素,才促成抑郁。
- 反常识:异变的自尊竟然是低自尊的一种形式。
(三)困惑
那么多的抑郁模型,究竟哪一种是核心关键模型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