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看《西方叙事学:经典与后经典》这本书,里面提到隐含作者这个概念,隐含作者指的是创作过程中的作者,而不是日常生活中真实的作者。我的感觉是,把创作状态里的人从日常生活中剥离出来看待,这种提法有点把作者生命里发生过的事剔除,而去专一看待创作中的作者本人,这个作者会更好吗?这个隐含作者肯定要比真实作者好,西方很多作家私生活混乱,与现在的明星无异,一些作家可能做了很缺德的事,但处在创作状态中的他却是一个热情创作的人。
一部作品脱离作者本人存在,我想起现今《红楼梦》,很多人不了解曹雪芹的生平,或者说对他的生平没什么心思了解,不会去阅读相关的书籍,但可能在一些时刻大谈特谈《红楼梦》,还会对前八十回与后面的章节大说特说,在不少人那里,《红楼梦》可以说独立存在了,这一现象可以说重作品,另外还有一现象是重作者,比如鲁迅,许多人对鲁迅大谈特谈,说自己很迷鲁迅,认为鲁迅是非常好的,但不一定读过鲁迅很多作品,大概率看了一两本,更糟糕的是中学学过,仅此了,这可以算作重作者。无论看重的是作品的文本还是创作作品的作者,在阅读中能自洽,就好。因为阅读经历找一些自己的想法大谈特谈,但是说的话全是没意思的,这书看起来白读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