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十年代在农村,父母家人的意见在子女的婚姻中仍然起着重要作用。
老夏三个千金,没有儿子。老大老二订婚的时候,老夏觉得自己还年轻,算个文化人,不能像老古板那样,太多干涉儿女的婚事,让孩子们自己做主。
但是事实却让老夏并不太满意。
大女婿是个小酒鬼,三天不喝酒就像丢了魂,浑身无力、精神不振,有时因为喝酒耽误地里的农活,日子过得一塌糊涂。到孩子上小学的时候,一百多块钱的学杂费还是大闺女从娘家要去的。
二女婿倒是挺能干,日子过得也不错,在村里算是拔尖户。但有一样不好:性如烈火,一言不合就大打出手。在外招事赔医药费,在家动不动就打老婆。弄得二闺女离又离不了,不离心不甘。
到了老三找对象的时候,老夏发誓一定要亲自把关,自己看不上的,坚决不同意。
也许是受到两个姐姐的教训,老三也同意老夏把关。
老夏在村里的人缘好,闺女到了婚配的年龄,上门的媒人还真不少,三天两头的又媒人领着小伙子来相亲。可是一连看了七八个,老夏都不太满意。每次都是媒人领着小伙子进屋坐个十来分钟,就被端茶送客了。
一个大雪后的上午,本村的老牌媒人大庄领来了一个小伙子。
这次,老夏却一反常态:小伙子进屋没一会,老夏就面带喜色,而且赶紧分付老伴炒菜,非留下媒人和小伙子吃中午饭。饭后,老夏经过同媒人的深入沟通,又和全家人商量一下,最后确定了两个孩子的亲事。
到了晚上,一家人问老夏:为什么看了那么多你都不同意,而这个小伙子你一下就看中了?是不是怕以后再没有媒人上门了?
老夏自豪地说:凭我夏某人的为人,绝对不会缺媒人上门。关键是这个小伙子很难得。他进院子的时候,我正在扫雪,我顺手就把扫帚头朝下靠墙放下了,准备迎他们进屋。结果这个小伙子麻利的把扫帚倒过来放好,然后把鞋子上的雪抖搂干净才进屋。说明这孩子观察细致、眼里有活、做事讲究。进屋坐下后,他一边不慌不忙的说话,一边扫了一下屋里的家路摆设,尤其是看到堂桌上面的字画时,一眼就看出了对联中的一个错字,字画上写的是:“独揽梅花扫腊雪,细睨山势舞流水”,但是原句应该是“细睨山势舞流溪”,这是二十年前一位老教师给我写的一幅古联,不是看书多、文化好,绝对不会了解这副对联。
一家人不住点头。
停了一会老夏接着对老伴说:吃饭的时候你都看见了,我们几个在堂屋的桌上吃,小伙子看到你和闺女们在灶间吃没菜,硬给你们端过去两碟。说明小伙子会疼人、有爱心,以后和咱三而在一起过日子,肯定没错。
不愧姜是老的辣。果然老三的婚姻相敬如宾、幸福无比。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