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的养生经
告别了“苦夏” ,进入秋高气爽的季节,也是人们常说的养生的好时段,我饶有兴趣的翻阅养生的资料,对古人养生颇有感觉,现将 古人的养生经验归纳起来有:动形养生、饮食养生、进补养生、固经养生、经络养生、顺时养生和修身养生,这对于我等的健康会有所益处。
饮食养生:古人认为以合理饮食调养精气,即以“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以重视营养失衡防止脏腑阴阳之偏,五脏六腑功能失调而致病。
进补养生:古人推崇药物滋补调理阴阳,补益脏腑、滋养精血;进补不要人云而云,盲目的进补,要辨证又要适时适度,更要顺应四时,服用补药時,如入肺药则在秋季较合适,如温补药则在冬季较合适这样才能起到强身、防病和祛病的作用。
固精养生:古人认为,精血乃人体营养物质中的精华,是生命的基础,五脏六腑得由精血来供养,精血的流失,会造成身体虚弱,病变百出,古人注重保养阴精以延缓衰老。
经络养生:古人认为,人体的经络是“网络”系统,控制人体的血和气的运行流动,以保障各组织系统的正常功能。《黄帝内经》阐述:经络具有决生死、处百病、调虚实之作用。而最简单便捷的方法就是经常刺激、按摩、针灸合谷穴、内关穴、足三里穴这三个重要的穴位,合谷穴对诊颜面和五官方面的疾病,内关穴对诊心脏疾患,足三里穴则是对诊消化系统的疾患。
顺时养生:古人认为,天有四时气候,地上万物有“生、长、收、藏”之规律,人体也不例外,人体的衣食住行都得要顺生养生,人的五脏六腑、阴阳气血的运行必须与四时相适应,不可反其道而行之,逆春气易伤肝,逆夏气易伤心,逆秋气易伤肺,逆冬气易伤肾,要适时因地制宜地调节好自己的生活行为,有助于健体防病。
动形养生:古人认为,“人欲劳于形,百病不能成”;诗人陸游说“形要小劳之”,适时适量的运动则对健康有积极的作用。古人摸索出如按摩、气功、太极拳、八卦掌和五禽戏等动形方式。
修身养生:古人认为,修身养性平素要排除各种妄念,排除浮躁,做好事行善,讲好话利于他人,使自己心胸开阔、心情愉悦。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