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说,曾经余姚一个地方,有一座吴山庙,庙门旁有个石炉,上刻四字:敬惜字纸。时民间有定,但凡路上遇见一片纸,哪怕是一小角,无论是何现状,无论何人,均弯腰捡起,双手捧着,走向吴山庙的石炉,将字纸放进去,有时一簇小火焚烧,有时则任其留在石炉内。而这些人,多为农夫渔夫,大多不识字,他们尊重文字的方法,带有神性,付之一炬。焚烧字纸书籍,对于他们来说,是世间崇高之礼,是为天地之敬。
清顺治七年(1650年)的一天,吴洪裕行将归天,嘱咐家人讲《富春山居图》焚烧为他殉葬。原因是他太喜欢这幅画,愿死后魂灵与火之灰烬相伴。其子抢救,而《富春山居图》已焚烧为两截,前为《剩山图》,后为《无用师卷》,两幅图在民间若隐若现,后前者入西湖博物馆,后者辗转台北,2011年,分别三个多世纪的两截画才得聚首。山水合璧。分之于火,合之于情。这种焚烧,是一种执念。
据一个研究说,人之脑,约有1000亿个神经元,约1拍字节,储存两约为0.5G,人脑之储存有限,然不限于容量,而限于年华不足。金克木曾说,老一辈学者可以说是吧中国书读完了。又据说亚里士多德是第一个把所有书读完的人,达芬奇或者也有这个本事。歌德等都非常博学。然而文艺复兴时期,每年只有400种英文书籍出版,努力一点,是可以读完的。
从前有个老先生,他似乎无所不知,春日暖阳下,他常自溪边林间独卧。有人来访,童子便告知先生在晒书。人至,却见先生未带任何书籍,独自晒太阳。那人便问:先生所晒书在何处?先生答:书在肚子里。我晒晒肚子,便是晒书。后来这先生因某事被焚烧致死。庙堂乡野,均觉震惊,叹曰:几根柴,一把火,焚尽世间书呀。
假如我们能看到这些老先生、亚里士多德、达芬奇、歌德的骨灰,我们相信我们看到的会是全人类的文字,全人类的书。而如今我们每年面对着160多万种出版读物,面对着250G 到500G 容量的硬盘,我们还是很无知。
火,是个好东西。焚书,是个壮举,可以是神性的,可以使执念的,可以是令人喟叹的。但我们是无知的,无知在于面对太多拥有太多,缺一个空,缺一把火的壮举。
网友评论
读书时候烧过很多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