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刚刚开学之际,家长之间交流和探讨最多的话题大概就是辅导班,谁家的孩子又学什么了,哪里的老师教的好等等。不知从何时起,辅导班已经成了家长的钢需。
别人家的孩子都学,咱不学不行
昨天,和一位妈妈聊天,她就很严肃的问我要不要报名学奥数,她说班里已经有好多孩子开始学了。她的纠结和犹豫,我十分理解。其实很多家长都存在这种从众心理。今天A学画画了,看着不错,我家孩子也得学。明天B学英语了,这更重要必须学。
在这场辅导班竞赛中,别人的孩子永远都是领跑者。而自己的孩子只是盲目的,累的呼呼只喘的跟风者。
给你报班学习,是为了你好
所有的家长都爱自己的孩子,不愿意看到自己的孩子受到一丁点的委屈,所以把自己认为好的东西强加给孩子。比如辅导班,通常都是家长认为是有用的。
寒暑假里,让孩子提前学下学期的课程,理由是提前预习,有利于知识点的掌握。再有让孩子学各种兴趣班,为的是孩子长大后能有一技之长,可以更好的融入到集体生活中。
但是在爱裹挟下的孩子们是什么感受呢?似乎家长们很少关心,因为在他们眼里孩子太小,还什么都不懂。
长大的我们还记得自己的童年吗
爬树翻墙
玩泥巴淘沙坑
冬天玩雪夏天游泳
用柳枝皮做哨子
摸鱼抓青蛙
… …
我们都是从孩子长大的,可是我们都变了。变得忘记了童年,忘记了快乐。我们到底怎么了?
焦虑是我们心底不可触碰的柔软
焦虑可能是这个时代的特征。每个人睁开眼睛就很忙碌。忙着工作,忙着应酬,忙着赚钱,有时却是不知道在忙什么,反正没有空闲。
忙忙碌碌中,我们没有时间思考,也没有时间观察,眼睛所见的事物都像车窗外的景物一闪即过,而内心却是一片空虚。
此时孩子就成了唯一的着力点。他们莫名的成为了我们的奋斗目标。我们工作为了孩子,生活为了孩子,甚至吃喝拉撒都是为了孩子。
我们失去了自我,找不到自己存在的价值和意义,而孩子就成了可怜的替代品,代替自己去追求去奋斗。
大人有时真的很无耻,给孩子讲述很多理想,很多大道理,而自己却像蜗牛一样背着壳缓慢前行,美其名曰为了孩子,输不起。
五花八门的辅导班,其实就是家长浮躁内心的体现。
有需求才有市场。现在都说,挣孩子的钱最容易,其实是商家摸透了家长的心理,抓住了他们最大的痛点。
快节奏的生活,碎片化的信息,物质化的刺激,都促使人们寻找各种成功的捷径。在学习上,辅导班无疑可以给家长这样的期待。
为了平息内心的这份焦虑,孩子们要用校内校外两份时间学习同一个知识点。
为了平息内心的这份焦虑,我们要辛苦赚钱,还要省吃俭用的送给各种辅导班。
我们都知道能量守恒定律,恐怕辅导班就是焦虑转化的产物,而这是一个可悲又可笑的转化。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