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一下子就看完了电影《绿皮书》。故事的情节很简单,只不过是一个白人为了生计,为一个黑人音乐家充当司机的旅程故事。
电影的开始也是很平常的,从白人的职场环境入手,从简单的处理工作环境中的小事(故意拿走贵宾的帽子、将酒吧捣乱者打得落花流水)很容易认识这个野蛮并且很会耍小聪明的男主人公。接下来,他还会去跟别人比拼吃汉堡去努力赚取生活费。一件件看起来都是普通的小事情,但表演极具张力和生活化,让人很容易知道这是一个不太好惹的人。慢慢的,为了能赚更多的钱,男主接受了黑人音乐家的邀请,去开始长达两个月的长途旅行。
这部电影看上去极为普通,却不经意地浓缩了两类人的性格、生活习惯、教养以及生活方式。刚出现的黑人男主傲慢地坐在高高的椅子上面试,表情严肃认真也很冷漠,所以并未给人马上带来好感,所以观众自然很好奇这“一黑一白”的搭配会带来怎样的体验和效果呢?出乎意料的是,两个截然不同的人,本以为会出现更多细节和生活化的矛盾和争吵,但却不是,黑人钢琴家具有的高素养和谈吐,让这个鲁莽的白人在一点点的接受,钢琴家也只是就事论事地为他指出一些行为规范,白人也只能照做。
一路上,随着渐渐的熟悉,两人的性格特点和处事方式越来越明显。当黑人钢琴家的巡回演奏步入越来越偏僻的境地时,他所具有的礼仪和高雅已不再占据优势,相反,得到更多的只是被欺负,被羞辱,被一次次践踏。这除了种族之间明显的偏见和观念之外,最能解救他的只有白人的鲁莽、直接、能说会道和见机行事。但在高贵的黑人看来却不能接受,他甚至觉得那次在澡堂子被警察羞辱之后,司机还赠送警察高级的西装革履。
在我看来,我倒是很容易接受司机的做法。也许不论在行为上还是处事方式上,我更接近白人司机。活得随性,但也守着人不犯我,我不犯人的理念。处事方式上。也会灵活多变,为了最终目的,不会死守毫无用处的原则。
但也许拳头可以解决一些事情,也可能会置你于牢笼。在他俩在大雨中都被囚禁时,我对钢琴家的做法开始肃然起敬。他告诉白人,你为了一时之快,不能忍受一晚上别人对你的不敬,大打出手伤了人家。而此时呢,被你打的那个警察一边跟人闲聊着,一边悠闲地喝着咖啡,像什么事情都没有发生一样。再看看我们,只能被关在这里,什么都做不了。他再次说道,要想让别人对你尊重,靠的是一个人的尊严。
再后来,钢琴家通了一次电话,很快被得到释放。白人以此感到骄傲,钢琴家却觉得耻辱。因为这是一次很丢人的事件,因为是他的司机先出手打人,所以即使被解救,但行为的粗野只会让国防部长看低他们,输掉的也是他们。
我突然联想起了自己的行为,有时候性格的直接会导致行为上的冲动。虽然我的确也发泄了情绪,表达了不满,但最终导致的后果都是不可挽回的,因为在外界没有任何一个人愿意为你的情绪买单。要么就跟你吵,要么就永远远离你。电影看到这里,我突然对钢琴家肃然起敬,表面上他高傲、面带微笑,实际上他所承受的东西却往往比白人司机更多更多,但他却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更多的人,比如为了自己种族的尊严,为了去改变当下根深蒂固的种族偏见和歧视。这都需要极大的勇气和毅力。这种人心中有着大爱和奉献精神,他不会为了细小的事情而影响大局。
还有令人感动的小事,出发前询问白人司机妻子的意见,他为白人写信,开车送他回家,点点滴滴让人觉得这不是一个冷血的人,而是一个细心也很暖心的人。只是他为什么总是看起来不开心,看起来那么孤独,为什么晚上总会需要一个威士忌,他和司机在大雨中的争吵也告诉了我们,因为他总是介于黑白之间,他既不是白人,也不能像同胞一样去受苦受累。所以他似乎是个异类,没有朋友,只是孤身一人。但他却有最勇敢的理想和信念,这也许就是支撑他走向那条最艰难道路的后盾吧!
此影片很精彩,让人一下子想看完,不拖泥带水,立竿见影地交代情节和人物。有两个处在不同阶层人物的碰撞火花,也有不同性格、为人处事的相互对比,小中见大,从大众生活中的普通小事浓缩出几件极具代表性和影响的表演。白人男一号的性格大胆直接,所以表现形式也是痛快随性。男二号钢琴家性格内敛细致,所以在影片中也是慢慢体现,让人在最后都喜欢上了两位主人公。各有优缺点,也各有闪光点,就像是两类人。我们不用排斥或者批判谁,就如当下的我们,相互理解,相互去平衡和学习,总能成为一起走在路上的伙伴和朋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