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内容概括
这是萨特写作的表现存在主义哲学思想的一部中篇小说,主要讲述了达贝达一家人之间的难以沟通、“他人就是地狱”的难堪境遇。因篇幅关系,本选文只节选了小说最重要的部分章节。
二、作者简介
让—保罗·萨特(1905-1980)
法国存在主义哲学学和文学家。毕业于巴黎高等师范学校。在校期间,完成了他的第一个独幕剧《我将有一个好的葬礼》。1938年小说《恶心》出版。同时,小说《墙》、《艾罗斯特拉特》和《不自在》等相继问世。德国入侵波兰后,萨特成了气象兵。1940年在法德边境被德军俘虏并被关进战俘营。萨特逃回到巴黎后创办了一个抵抗组织。1943年萨特完成并出版了他的哲学专著《存在与虚无》。这本书也被视为法国存在主义运动的奠基之作。战争期间,萨特还完成了他的多卷本长篇小说《自由之路》。1943年出版了题为《苍蝇》的剧本。1944年《间隔》公演。这部戏只有三个演员,自始至终同时出现在舞台中。大致情节是三个人(一男两女)死后被安排在一个房间里。每个人都需要其中另一个人,而每一个又都妨碍另外两个人彼此依靠,最后终于没有任何一个人实现自己的愿望。这次演出大获成功。戏剧中的台词“他人即地狱”成为萨特最为人所熟知的一句话。以后,他又相继发表了剧本《死无葬身之地》、《可敬的妓女》、《肮脏的手》和《魔鬼与上帝》等。1964年,他以谢绝一切官方荣誉之名拒领当年的诺贝尔文学奖。萨特的作品在思想内容上是反传统的,并以创新的艺术手法来表现深刻的哲理以及人类混乱的精神状态。
三、《卧室》是最能体现萨特存在主义思想的名篇之一
首先,在小说中,无论是“正常人”,还是“非正常人”,抑或是介于两者之间的人都生活在痛苦之中,这正是萨特存在主义哲学的典型表现。
作品描写达贝达太太“身体不适又查不出病因”,达贝达先生“脾气暴躁,每次发作就像一块突然破裂的玻璃刺激着达贝达夫人的神经”。他们的女儿艾娃虽然喜欢却不能待在客厅,因为丈夫皮埃尔一直待在卧室。但当她要陪伴在皮埃尔身边时,皮埃尔却并不需要她。
其次,《卧室》描绘了现代社会人与人之间的不可交流、难以沟通的境遇。
夫妻每次谈完话,达贝达夫人都感觉精疲力尽。而达贝达先生更是与女儿无法交流,当他出于爱护孩子的好意要艾娃离开皮埃尔的时候,艾娃并没有感激他,却“恨他”、“巴不得他死了”。达贝达夫人躺在床上,不能活动;皮埃尔住既没有白昼和黑夜,也没有季节的忧郁的卧室里,他认为艾娃和他之间也存在着一堵墙。这些正是现代人现实生活的写照:人的精神被捆缚在“卧室”,与他人隔绝,无法交流。
最后,作家也探索了人类行动的荒诞和无聊。
作品中所出现的每个人物都不知道自己为什么活着,也不敢正视人的存在理由。而他们的行动,也没有任何意义。
四、艺术特色
小说在艺术上明显地体现了存在主义文学的特点:用虚构的故事宣传存在主义的思想观点,强调主观感受的真实;人物及其故事本身具有很强的象征和哲理性,甚至连小说的标题都带有深刻的寓意;整个作品的格调阴沉暗淡,从而与存在主义哲学在精神上达到了契合。
五、知识链接
存在主义。这里所说的存在主义主要指的是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思想。核心是“存在先于本质”。即人的存在在先,然后才有本质;但人的存在或何时存在是人自身不能把握的,因此导致了人生的痛苦;但人存在了,就要坚持下去,因此需要“自由选择”。但当每个人都自由选择的时候,所造成的结果常常就是“他人即地狱”,从而导致人生和世界的荒诞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