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世界的重量担在肩上:萨特导读》,作者罗伯特·贝纳斯科尼,全书不到6万字,4小时读完,读得挺慢。萨特有些文字比较难懂,但无疑非常有深度。
《把世界的重量担在肩上》共分10个章节,每章节开头会引用一大段萨特作品,然后进行解读,解读比原文容易理解很多,所以对于读懂萨特非常有帮助。
这10个章节既涵盖了萨特经典作品,又涵盖了其主要哲学观点,同时也体现了萨特哲学生命的连续与成长。
之前在通读哲学史时,得到的「萨特印象」,停留在几个关键词——存在先于本质,他人即地狱,选择、自由与责任等,以及他和波伏娃之间冲破世俗却堪称永恒的爱情。
作为一个对自由有执念的人,我对萨特无疑有着更大兴趣。要系统了解一个人,尤其是一个哲学家,就要通读他的作品。
萨特为人诟病的两点,是他在哲学上的反复和夸大。他经常在后面的作品中推翻自己之前坚持的观点,也经常用一些“爆款句子”去抓众人眼球,比如,“德军占领期间是我们最自由的时候。”
但是,我非常欣赏萨特的恰恰是这两点。
先说夸大。萨特搞宣传很有一套,他知道读者爱看什么,他知道如何把众人的注意力吸引到自己身上。这有什么不好吗?作为一个有哲学诉求甚至是政治诉求者,只有懂得如何赢得目光,才能更好地将自己的观念推而广之。一个人空有旷古烁今、变革社会大想法,如果没人理会,等于没有。
萨特所阐释的存在主义,对于二战后陷入颓废、悲观、茫然的人类思想来说,无异于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没点流量意识,这怎么办得到。
而反复意味着终身成长。只有不断进化之人才拥有反复的特质。萨特的反复,不是无常善变,而是有明确思想演化路线。我们举一个例子具体聊聊。
“为了解答有关政治正义的问题,萨特开始学习历史、经济学和马克思主义。到1952年底,他最终确定了自己的立场,那就是维护共产党,为此他的写作风格变得跟以前截然不同。”
1952年,萨特47岁。他在40多岁才开始接触马克思主义,然后花几年时间深入理解、研究并运用它。马克思主义大大影响了萨特后来的哲学观。
40多岁的萨特,依然在学习新东西,分辨好东西。不管其政治哲学理念是该褒奖还是被贬斥,这种为解问题、解困惑而终身读书、终身学习的行为,值得效仿。
而且,萨特的观念演化并没有就此停下——
他不忠于任何人,只忠于自己所想和所相信;
他似乎总站在最弱势者身旁,无视意识形态;
他从来没有固化自己,不管是哲学还是爱情;
他也有一生不变的追逐,逐于真善逐于自由。
他是一个自由主义者的英雄——我之前说柳比歇夫,也用了这个句子;也许柳比歇夫和萨特代表了两个维度,一起带我们揭开自由世界的全貌。
以下是我于此书中摘录的萨特精彩原文及观点。
我们是一群局促的存在者,对我们自己感到困惑,我们之中谁也没有理由在这里;每个存在者都感到不安和泛泛的惶惑,觉得对别人来说自己是多余的人。
——《恶心》
从定义上说,存在并非必然性。存在就是在那里,很简单,存在物出现,被遇见,但是绝不能对它们进行推断。我想有些人是明白这一点的,但他们极力克服这种偶然性,臆想一个必然的、自成动机的存在,其实任何必然的存在都无法解释存在。偶然性不是伪装,不是可以排除的表象,它是绝对,因此就是完美的无动机。一切都无动机,这个公园,这座城市,我自己。
——《恶心》
一切存在物都是毫无道理地出生,因软弱而延续,因偶然而死亡。
——《恶心》
海德格尔表示存在就是在世存有(Being-in-theworld)。我们必须将“在(being-in)”理解为一个动作。存在就是飞离自身来到这个世界里,从世界和意识的虚无出发,以便在突然之间迸发成为意识存有。当意识试图恢复自身,与自身达成永恒的一致,隔绝一切温暖舒适,它就把自身破坏了。意识之必然存在为对异于自身之物的意识,胡塞尔称之为“意向性”。
——《胡塞尔现象学的一个基本观念:意向性》
加尔森:……原来这就是地狱。我万万没有想到……你们的印象中,地狱里该有硫黄,有熊熊的火堆,有用来烙人的铁条……啊!真是天大的笑话!用不着铁条,地狱,就是他人。
——《隔离审讯》
如果人是其所是,自欺就是绝对不可能的,为了成为人的存在,坦率就不再是他的理念。但是人是其所是吗?而且按一般的方式,当人是作为对存在的意识的时候,人怎么能是其所是呢?如果坦率或真诚是一种普遍的价值,不言而喻,它的箴言“人应该是其所是”对我用以表述我所是的判断和概念来说就不仅仅是提出认识的理念,而且还提出了一个存在的理念,它为我们提出了存在与作为存在原型的它本身的绝对同一。在这个意义下应该是我们所是。但是如果我们永远应该使我们是我们所是,如果我们按存在的样式应该是我们所是,我们因此会是什么呢?
——《存在与虚无》
人,由于命定是自由,把整个世界的重量担在肩上:他对作为存在方式的世界和他本身是有责任的。
——《存在与虚无》
我们所说的存在先于本质到底是什么意思呢?我们的意思是:人首先存在着,首先碰到各种际遇,在世界上涌现出来——然后开始限定自己。若依存在主义者看来,一个人如果无法予以限定,那是因为人在开始的时候还没有成为什么。只是到了后来,他才成了某种东西,他才把自己创造成他所要成为的东西。
——《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
(犹太人)的生活就是长途逃离他人及自己的过程。他甚至都脱离了自己的身体;他的情感生活也一分两半;他被认为是在追寻一个不可能的梦——在一个排斥他的世界里实现博爱。
——《反犹分子与犹太人》
有必要让群众了解他们为所有人提供了一个机会,让他们得以看清人和社会的真相,也就是说从最弱势的人的角度。……群众是没有价值的;他们甚至无法想象自由是什么:但他们的存在就像肉中的碎片,产生了这样一种激进的需求——在一个不人道的社会中呼唤人性。
——《共产党人与和平》
每一个人可以由他不可能实现的可能性的总和从消极的一面来定义,也就是说由一个或多或少被阻隔的未来定义。对于贫困阶层而言,社会在文化、技术或物质方面的每一次进步都意味着缩减,导致贫穷;几乎完全被隔绝在未来之外。
——《方法的探究》
暴力同有些人一向声称的完全相反,它掩饰对自己的一种实践认识,因为它通过自己的客体(即作为消灭自由的自由)来规定自我。当它确定博爱的联系时,它自称是恐怖;当它针对一个或数个个体的时候,当它根据匮乏的程度把一种不可超越的地位强加给他们的时候,它的名字就叫压迫。
——《辩证理性批判》
最后,摘录几个萨特式夸张表达。单看一个句子,你会觉得这些句子疯狂、甚至互相矛盾;只有了解萨特的哲学路线和根本主张后,我们才能理解这些句子表达的含义和真正的能量。
1意识是其所不是,而不是其所是。
2 德军占领期间是我们最自由的时候。
3 在战争中,没有无辜的牺牲者。
4 我命定是自由的。
5 正因为人是自由的,压迫才有了意义。
6 除非所有人都自由,否则没人是自由的。
7 反犹太分子造就了犹太人。
8 事实上,在足球比赛中,对方球队的存在让一切都变得复杂起来。
《把世界的重量担在肩上:萨特导读》读书笔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