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败给萨特

作者: 小米二世 | 来源:发表于2014-05-26 17:22 被阅读204次

    没有勇气看厚达700多页的萨特的《存在与虚无》原著,偷懒看杜小真这本300多页对萨特哲学思想的导读书——《存在和自由的重负》,没想到过程还是异常痛苦,不自量力地从本体论的战场上败下阵来。

    书中所涉及的康德、笛卡尔、斯宾诺莎、克尔凯戈尔、雅斯贝尔斯、胡塞尔和海德格尔等人对萨特的影响和与萨特哲学体系的异同,本来应该起到很好的导读和加深理解的作用,然而对我这样一个缺乏相关哲学体系知识和训练的普通读者而言,却恰恰是最痛苦的。看着满满一页纸,明明每个字都看的懂,却入坠云雾里,完全不知所云,真有“以头戗地”的冲动,这时唯一支撑我读下去的仅剩毫无意义的“完成感”了。

    于我这局外人而言,这些散落在哲学战场上,由哲学家们苦心孤诣建造又被后人攻讦、解构的体系和概念的碎片,除了制造混乱和理解的障碍外无法向我揭示任何意义,我完全不能体会到那种硝烟弥漫,那种剑拔弩张。而书中直接引用萨特思想论述的部分,我反而相对而言有较为顺畅的理解。不知是我的阅读习惯和思维方式使然,还是其他读者也有类似体验。一度臆测,也许直接阅读萨特的原著更有助于理解,毕竟萨特横跨哲学和文学领域,并获得过诺别尔文学奖,其文笔应富于哲理而又流畅,可读性也许更强吧。

    阅读萨特,起源于西蒙.波伏娃,作为萨特终身的生活伴侣,波伏娃的思想应该不能不受萨特存在主义哲学的影响。我曾经一度想在艰难的阅读过程中寻找两者思想的联系部分,但限于能力所限,实在无法搭建令人信服的比较分析框架。除了两人都借用继承自德国古典哲学体系的“自在”“ 自为”的概念, 对与现象学相关的“超越性”概念的运用,对精神分析学方法的参考分析外,留给我印象最深刻的即对“处境”的重视。

    西蒙.波伏娃有句名言“On ne naît pas femme : on le devient”(法文),女人非生而为女人,处境使然尔!这里的女人当然指的是社会学意义上的女性角色。加诸在女性身上的传统角色、偏见和社会待遇完全是在“处境”中形成、发展和巩固的,而女性的“超越”也只有在“处境”的改变中获得。这种主张就带有明显的存在主义色彩,强调个体的积极介入,把女性从基于生理差异出发的决定论的桎梏下解放出来,既然“处境”是女性“自为”的投射,是他者“注视”的异化,是女性角色的起点也是方向,既然“未来”决定“过去”,更积极的做法就是在行动中重塑女性角色,获得自由和超越。而这和萨特“行动哲学” 的主张相一致。萨特也由于对行动和实践的重视,其思想被称为“人道主义哲学”。 “行动哲学”提倡行动和选择,行动是人的唯一希望,它赋予了个体完全的自由,也赋予了这种自由的重负——个体担当。

    P.S.按萨特存在主义的观点,因为我的理解能力受限,杜小真的这本书就向我显现为“晦涩”和阅读的障碍,而我以阅读的实践完成了对阅读还是不阅读的自由选择,并用以上这些类似呓语的表述,等待我的自我形象向不幸浪费时间在我这篇文章上的读者的显现。

    2011-2-14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完败给萨特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xjsdt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