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世称枭雄,织席贩履出身,与打铁卖肉的关羽、张飞桃园结义,于乱世之中先后投于公孙策、袁绍帐下,虽有鸿鹄之志,却颠簸飘零屡遭挫折。
后经水镜先生举荐,得卧龙凤雏,才有天下三分基业。刘备武不如关张赵云,文不如孙乾法正,仅凭八竿子打不着的皇亲,能得关张诸葛等顶尖人才拜服,总该有过人之处吧。
枭雄与奸雄三国中刘备以善哭著称,给常人的感觉是软弱无能,实则哭得精明,哭得恰到好处。
徐庶刚得刘备器重,却被曹操设计,以老母要挟,不得已去刘就曹。临行前,刘备苦苦相送,痛哭不已,哭得徐庶走马荐诸葛。刘备得诸葛如鱼得水,虽小胜几仗,几把火烧得曹军损失惨重,怎奈寡不敌众,大败而走。幸得赵云忠勇在百万军中杀进杀出救下刘备家小。当赵云解下沾满血污的铠甲,将阿斗交给刘备时,刘备哭丧着脸,随手将孩子掷于地上,口称:要你何用,险伤我一员大将。只此一哭,换来了赵云死心塌地。从小处着眼,可以看出刘备的哭技非比寻常。
枭雄与奸雄曹操称奸雄,挟天子以令诸侯,在三国中占据主导地位。其性奸诈多疑,曹操杀董卓失手后,路过其父好友家,一家人忙着杀鸡宰猪不亦乐乎,老头忙着外出打酒款待客人。结果,曹操怀疑人家要将他捆起来告官,不由分说,把一家老小全宰了。曹操见老头打酒回来,知道杀错了,非但不悔过,反而转头一刀结果了老头的性命。随行的陈宫,问他为何杀人,曹操说:宁可我负天家人,休教天下人负我。
如此德行与《短歌行》中求贤若渴,胸怀大志的曹操判若两人。既然是演义,与史实难免有冲突之处。从曹操礼贤下士,智勇兼备,能屈能伸与匈奴和亲等举措可见,曹操滥杀恩人之事似有栽赃之嫌。
通观《三国》以兴扶汉室为主基调,自始至终站在刘备一方,对曹操极尽贬低之能事,因其挟天子而令诸侯,为大逆不道之举,故而蹦高谩骂、讥讽。在儒家忠君思想长期占据统治地位的中国,曹操即便没有其他恶行,仅此一条足可背千古骂名了。
从《论语》中对孔子言行的记载,可以看出,仁义应该是儒家思想的根基。其所倡导的仁是广济天下之大德,是其论述君臣之道的主要思想。随着其徒子徒孙逐渐追随统治阶层,其儒学被光环化的同时,也被加入了更多服务于皇权的奴性。其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礼教被加入了更多放纵统治者,苛求百姓的东西。
从曹操当政,兴利除弊,体恤百姓,和亲安夷等举措来看,比起摇摇欲坠,刀兵四起,民不聊生的东汉统治者来说,其挟天子令诸侯的做法并不过分。
枭雄与奸雄刘备善于邀买人心,常以爱民形象出现。从樊城十万百姓携子相随的壮观场景,惨遭曹军掩杀的情况来看。可知刘备之伪善,其居心叵测,令人震惊。刘备明知自己弃城而走,即便曹操占据,也不会因受过刘备统治而对百姓屠城。百姓跟随刘备的军队不但不能受到保护,一旦发生战事,必成为首当其冲的受害者。后来诸葛亮苦劝,让其丢下百姓,而刘备始终不忍弃之。
其实刘备此举有自己的想法,表面上看,是在保护百姓,实则是拿百姓当挡箭牌,一则可让人觉得刘备德行天下,百姓拥戴;二则一旦曹操迫近,刘备一走了之,既可阻滞曹操的进兵,如果曹操因百姓追随而大行杀戮,反中刘备下怀,会使曹操大失民心。可见刘备之枭雄非靠哭鼻子就能得来的。
刘备暮年蜀中人才凋零,反观曹魏和孙权自始至终人才济济,后继有人。本来巴蜀汉中之地是天然的粮仓,进可攻,退可守,如果不是刘备打着兴复汉室的旗号试图一统天下野心膨胀,穷尽巴蜀人财物力,连年北伐征战,先后近二十次出兵中原,蜀国未必率先败亡。
兵法说:用兵之法,兴师十万,出征千里,百姓之费,公家之奉,日费千金,然后十万之师举矣。知兵之将,生民之司命,国家安危之主也。刘备也好,诸葛亮也罢,只因为一己之私,置巴蜀与天下百姓生死于不顾,严重透支了蜀国的人力、物力、财力,民不聊生,大敌当前投敌者众多,蜀国率先败亡,非诸葛天寿不保,实则失民心之故也。
枭雄与奸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