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即是苦(to perceive is to suffer),据说这句话来自亚里士多德,它给我们的启发可以是:只有一种人写诗不用等待灵感。
每停下一次,就要重生一次,在诗的无何有之乡,没有回归,也就没有真正的离别。没有什么值得沉耽,也就没有什么不可以被欣赏,或原谅。所以连心境都是权宜的,不是主动去寻找或刻意去等候,而是一触发就有的反应,就好像听到音乐与喝到饮品的时候,不需思考,你已经被触发了相应的感受了。只有在诗的绝对服从中,我们才说诗类似于神显。
去中心化后的诗是持续的走开,但不是离开,因为处处都可以是实现诗的完成的时空。
去中心化后的诗是不关心它在文学史中的位置的,它使用的语言本身就为它完成了在时间中的更新(活语言总会不断保持自身的当代性)。
无我之诗本身就是一种此在,不需要再去模拟存在的现象。就好像对话拥有的即兴和张力是书面著作缺乏的。因此,无我之诗本身就是一种过程中的对话:语言和心流的对话。
(2018.5.30)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