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周继续阅读《理想课堂的三重境界》这本书,认识到最大可能地促进、实现学生每个个体的学习,这是有效教学的根本追求。那怎样构建我们的理想课堂? 看了几个课例后有了这样的感受。



一、理想课堂是师生互动、心灵对话的舞台,而不只是教师展示授课技巧的表演场所;理想课堂是师生共同创造奇迹,不只是教师呼风唤雨的场地;理想课堂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美丽,而不必一切都遵循固定的线路;理想课堂是点燃学生智慧的火种,而给予火种的是一个个只有挑战性的问题。总而言之,理想课堂要想实现,必须要把课堂的注意力从教师的教转变到学生的学。
回想起自己的课堂,有时好像把目标重在了知识点的讲解上,这样子固然知识孩子掌握的还可以,但对于优进生好像并没有完全满足他们对知识的要求,以后要学会把他们的见解和看法也引进课堂。而《景阳冈》的教学样例是一个很好的镜像。如果按往常的讲解会把武松打虎当作主要内容,讲清楚了这堂课好像也就结束啦,但其实这是对教学的误解。先用一个问题一百单八将中你喜欢谁?但是金圣叹却评价武松为“武松何许人也?天人也!”为何有这样的评价?请从课本上找出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然后借助这个问题教会孩子文本细读,并借助哨棒来分析金圣叹如何评价武松,真可谓是一个烧脑的过程。所以讲课前吃透教材并会利用问题打入教材是尤为重要的。

二、教师要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化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教师要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打破学生书本世界和生活世界之间的界限,书本世界和生活世界对学生而言不见得是统一的、相互印证的,学生之所以感到学习是一种负担,而不是自己应尽的责任,课堂之所以没有生机和活力,变得如同一潭死水、波澜不惊......与学生书本世界和生活世界的相割裂有着重大的关系。
所以教师在备课活动中,应仔细思考一下学生,在有关课本知识点方面已经积累了哪些生活经验,现实生活中哪些经验可作为教学的铺垫,让学生从哪些实践活动可以强化对这些知识的掌握。教师在课堂上要建立宽松的课堂氛围,充分考虑学生发展的各种要求,精心设计各种活动,给学生以自主支配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以最大限度地处于主动的激活状态,主动积极地动手、动脑、动口,从而使学生的学习成为自主的活动。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内心世界,要点燃学生激情,让学生成为过程的体验者、问题的解决者,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致力于创设情境、巧妙设计,创设对学生有挑战性的问题或问题情境,将静态的知识传授转化为动态的问题探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的积极性。
看到这之后,根据课文的需要,学习中要穿插些与课文背景和生活有关的故事或事迹,这点很好要坚持下去,但对于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说出自己的看法和见解到不多,以后要注意。
三、养成反思习惯。 子曰:"学而不思则殆,思而不学则罔"。反思能力是衡量教师素质的一把尺子,只有敢于否定自我,才能更好地超越自我。教师要注意做好课前、课中、课后的反思。通过坚持反思,使自己的教学行为得到了进一步地完善,业务素质逐步提高,逐步达到理想课堂的最高境界!
这也让我意识到以后一定一定要做到及时课课反思。
我们追寻理想课堂, 这是一个梦,一个温馨而浪漫的梦,一个需要用一生的良善和纯真去守望的梦。为了这个梦,我们要一直努力着、求索着、渴盼着……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