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楔子
初中的时候一度对武侠小说十分迷恋,在父母眼中,武侠小说是“成年人的童话”,小孩子还是少看为妙。但今天回想起来,觉得还是偷偷看的东西印象最深记得最牢。十多年过去了,我始终忘不了《笑傲江湖》的后记里,金庸说香港政客之间相互攻讦,会讲“你是个岳不群!”,言下之意质疑对方的私德修养。金庸哈哈一笑,引以为傲。
如今,“岳不群”几乎和“贾宝玉”、“李逵”、“孙悟空”这些名字,一同成为了汉字文化圈中符号般永恒的存在。而今晚,“金庸”随着以上名词,一起潇洒地走入了历史。
民 族
查良镛,浙江海宁人。海宁查氏不是一个小家族。明清之际的查继佐是金庸祖先之一,蒲松龄曾在《聊斋志异》中赞扬此人“厚施而不问其名,真侠烈古丈夫哉!”。雍正时期江西乡试正考官查嗣庭,因命题中出现“维民所止”,被认为是“雍正砍头”,于是遭受文字狱,死于狱中,戮尸枭示。
有人说,先祖受戮,成为后来金庸作品中经常出现的“反清复明”主题的渊源。
而在《天龙八部》、《鹿鼎记》中,金庸的观点很明显:郑氏子孙可以猥琐庸碌,完颜后代可以奋而帮助汉人抵抗侵略战争。大英雄萧峰当然可以不是汉族,而韦小宝这个“非常规主角”更是连什么民族都说不清,满洲人康熙帝内平强藩、外捍国权、体恤民力、励精图治,算得上金庸作品中功业第一的人物,与尧舜相比也不遑多让。
有趣的是,如果你还记得《鹿鼎记》第四十六回《千里帆樯来域外 九霄风雨过城头》中提到韦小宝离开自己居住过的一个小岛后,把它改名“钓鱼岛”,并称:
至于这钓鱼岛是否就是后世的钓鱼台岛,可惜史籍无从稽考。若能在岛上找得韦小宝的遗迹,当知在康熙初年,该岛即曾由国人长期居住,且曾派兵五百驻扎。
国 家
《射雕英雄传》在台湾出版时改名为《大漠英雄传》,应为当时台湾当局对“射雕”二字相当敏感,认为这会让台湾居民想起“只识弯弓射大雕”的作者。
而在大陆这边,诠释和解读则少了许多。设计师邓公后来说自己最爱看武侠小说,尤其金庸的作品,看起来轻松不费脑子。还托人从香港买来。
金庸的父亲查枢卿在五十年代初“镇反运动”中以“反革命罪”处决。而写成于上世纪六十年代末的《笑傲江湖》最终集结出版时,金庸写下了这样一段话:
写《笑傲江湖》的那几年,W G如火如荼,当quan派和造fan派为了争权夺利,人性的卑污集中显现……这部小说并非有意的影射文革,而是通过书中一些人物,企图刻画中国三千多年来政治生活中的若干普通现象。影射性的小说并无多大意义,政治情况很快就会有所改变,只有刻画人性才有较长期的价值。
知道金庸的你,一定也知道老爷徐克。
拍摄《笑傲江湖》期间,徐克找来大才子黄霑谱曲。黄霑前后写了六版,但听来听去,徐克均不满意。一晚,急躁焦虑的黄霑随手翻看黄友棣教授的《中国音乐史》,里面四个字“大乐必易”,瞬间让他彻悟。他急忙把古乐谱中的“宫商角徵羽”反其道而行,谱成“羽徵角商宫”,用钢琴一弹,“哇,好好听。”他急急写下三句,填了词,在谱上画了个亢奋的男性生殖器,传真给徐克:“要便要,乜乜乜乜老母,你不要,请另请高明。”徐克一听,惊为天人。
至于《沧海一声笑》的歌词,黄霑说有些是“偷”《沁园春·雪》,他从毛诗词中获得了不少磅礴气势的灵感。后来黄霑留下这样一段话:
没有中国人不爱中国的。我觉得,两兄弟,吵闹不要吵这么久嘛,讲什么海峡两岸呢?所以有“沧海一声笑,滔滔两岸潮”这句歌词,觉得搞这么多事情干吗?中港台,哪里不都是一样?什么黑社会、娼妓、红包,都一样……
1973年春,金庸拜访蒋经国,后来追述:“我跟他(指小蒋)说上海话,大家都是浙江人...谈起话来,就像同乡一般,都是浙江,感觉很亲切”。
所以在我看来,《沧海一声笑》这种曲子,只有炎黄子孙听过才会热泪盈眶。家国、天下、侠义、血脉,只有这群黑皮肤黄头发的聪明人听得懂。
你的结语
年少不识《广陵散》,听懂已是曲中人。
金庸已逝,所谓“香江四大才子”去其二。
最早一批看过金庸小说和改编影视作品的那些大陆“年轻人们”也早已步入中年。我断定我的父亲大人一定也曾有痴迷金庸和梁羽生的岁月,也一定曾翻阅黄卷憧憬着“侠之大者,为国为民”的瑰丽场面。
只是如今的他,早已收束起年轻时的光耀,辛辛苦苦支撑家庭并作为共和国的螺丝钉矜矜业业。他身材微胖了,头发稀疏了,幻想不再了,但热血依旧,和郭靖一样,依旧坚韧和伟大。
金庸千古!向每一位金迷致敬!
— 感谢点赞 感谢转发 ——
拓展阅读:
政治笑话大赏:别笑,我们说的是苏联
七十年代香港怪奇物语:被剥去头皮的辫子姑娘
建国以后的种种诡异事件:共和国诡异档案(一)
如何用资本主义原理解读中国偶像经济:SNH48 背后的那些道道
网友评论
感慨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