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高考已拉下帷幕,考入心仪高校是莘莘学子的良好心愿。而高考是一种极具挑战性的选拔性考试,它是对考生丰厚知识积累与综合素质能力的检测。大凡具备良好学习态度的孜孜以求者更能处变不惊胜券在握。
今年高考普遍反映数学试题难,有人在埋怨出卷者。其实,不管哪个科目难易程度如何,它对全体考生来说是公平的。再说,高考出卷是有所遵循而不能随心所欲的,考卷并不会为某类人量身定制。
正因为高考是相对公平的竞争,故参考者大都会功在考前全力以赴,以期考场上发挥自如出类拔萃。可也有人抱侥幸心理,总爱把精力和时间花在猜题押题求神拜佛等旁门左道上,似乎更相信机遇。
其实,机遇往往青睐有准备的人。若平时不努力临时抱佛脚往往于事无补。
说说当下亲历吧。
今天是6月15日临近中考,昨晚一初二家长带着孩子来问询:“老师,你觉得今年地理会考哪个国家,中国省级行政单位简称与铁路是最重要的吧。”
“你说的这些知识内容会有涉及,应该也各有几分吧,但应考的关键是把握教材知识,并能认真读题审题,用正确的思路方法解答问题。”我诚恳地说。
家长对我的回答显然失落。正如她一年前所问一一“有没有在最短时间内快速提高孩子数学成绩的方法?”
我说,凡学习没有一蹴而就的方法,数学更应注重前后知识的联系,只能循序渐进地积累领悟提升。
其实,这是一位上过大学的全职妈妈。自孩子上了初中,她整天围着孩子转。也经常找孩子的科任老师“交流”,探询“快速提高孩子成绩的方法”,而孩子的成绩每况愈下,已位居班级倒数。
我想,一个受过高等教育自以为是家长持这种急于求成的侥幸心理去“指点”孩子考试“得高分”,这不是典型的拔苗助长有悖教育规律吗?可现在这种重分数名次不重过程态度的家长并不在少数。
家长言传身教,孩子耳濡目染自会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还会有打持久战的学习态度与行动吗?
任何知识的学习都是一个循序渐进举一反三的过程。“不积跬步,无以至干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百喻经》中有个“欲食半饼喻”的故事耐人寻味,原文如下。
譬如有人,因其饥故,食六枚煎饼。食六枚半已,便得饱满。其人嗔恙(责怪自己有病),以手自打,而作是言:“我今饱足,由此半饼。然前六饼,唐自捐弃。设知半饼能充足者,应先食之。”
饿者明知半枚煎饼填不饱肚肠,可当其饱足后却后悔之前吃进去的那六枚饼浪费了,岂不荒唐可笑?当前,很多孩子的求学态度亦如此。
现在的孩子大多聪明机灵,可他们对于文化知识的学习,往往急于求成浅尝辄止。有时某项知识技能刚入门未及登堂入室便洋洋自得以为会了,殊不凡事都易学难精且看事容易做事难。
例如写作,凡识字者只要自己愿意动笔,都能洋洋洒洒写下成百上千言。但若没有经过一番思考确立一个健康明确的主题,没有清晰的行文思路,没有规范得体的语言表达。那也只是随心所欲毫无章法的码字,给人的感觉自然味同嚼蜡不知所云。
又如阅读,各科考试与平时练习题中都有阅读理解成分,一些同学总是缺乏耐心仔细,甚至根本不看原材料就直接写答案,这样往往答非所问不合要求。
造成以上阅读写作的这种难堪局面主要是学习者缺乏认真投入的态度与过程。
万丈高楼平地起,夯实基础才能高屋建瓴得心应手。若平时学习态度不端正基础不牢,考试起来便会眼高手低不得要领每道题都似曾相识,却解答不能到位,必然得不了高分。
当然,夯实基础必须一步一个脚印地积累与运用知识,使其逐步形成知识体系与解题技能。若没有一定“量”的学习实践,是不会有“质”的飞跃的。
由此看来,求知学习最应该具备的是良好的态度与持续努力的行动。有了这种态度与过程,又何愁学业不成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