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

作者: 书展育儿说 | 来源:发表于2022-01-08 08:39 被阅读0次

    原谅我是一个感性的人,写下这个标题时,鼻子发酸 ,你懂得。

    母亲不是一个乐观主义者,也不知道“要么呆在床上等待生活的暴击,要么早起创造奇迹”这些激励人心的句子,更不知道早起打卡晒朋友圈,但她一年365天没有一天不早起。

    早晨的四五点时候, 母亲早就起来了,在这三九寒天,她要去分拣辣椒,把品相不好的挑出来,这样老板就可以根据辣椒的品质加工成不同的品种,获得最大的利润。

    挑拣辣椒的工钱按斤计算,每斤2角钱,像母亲这样早5:00起床去挑拣,晚8:00回家,中途不起腰,上午吃一个馒头充饥,一天能挑拣200斤,得到40块钱。

    这样母亲会欢天喜地,算下来一个月出满勤会有1200块钱,觉得是一笔巨款。

    母亲并不是没挣过多的钱。

    2005年母亲去北京打工,照顾一位老太太,老太太是红军出身的教授,经历过苦难又通情达理,加上母亲勤快能干,心地醇厚,老太太对母亲非常好,工钱也开得高,每月1200,而我做教师每月工资也只有700+。

    2008年弟弟开豆腐店,为了协助儿子创业,她从北京回来,结束了这一生过得最舒服的日子。(很惭愧,截止现在,母亲最安逸的生活是别人给的,而不是我们做儿女的。)

    回到家的母亲早上4:00多起床 ,头天晚上弟弟熬夜做的新鲜豆腐在专门放豆腐的木板上已经凝结好,一板豆腐二十斤重,母亲小心翼翼的把豆腐搬上三轮车。一般母亲会装上6—8板豆腐,估摸一早上能卖完。

    母亲在装车的时候非常挑剔,她洗干净双手,认真地去按压每一块豆腐,确保是那种硬硬的老豆腐 ,如果摸起来手感有点软,那就不在母亲装车带走之列。因为乡村人喜欢硬豆腐,认为那样的豆腐含水量少,买去吃不吃亏。

    为此她总是叮嘱弟弟,做豆腐时要用千斤顶很压,把水尽可能都压出来。弟弟说:“妈,我们卖的是豆腐,不是豆干。”

    母亲就是这样,无论做什么,她都不愿意让别人吃亏。

    现在市场上有很多南豆腐,又叫水豆腐。乳乳的,嫩嫩的,拿起时颤颤的,我就特别喜欢这种豆腐的口感。不知母亲作何感想。

    母亲装好豆腐大约5:00多,立即出发,一路把三轮蹬地飞快,确保早起做饭的人们能吃到新鲜豆腐,同时又比别的卖豆腐的先到,占到先机。

    母亲对人和气,又加上豆腐好。她总是最先卖完的那个。这是母亲引以为豪的。

    直到2013年,小侄子出生,豆腐生意太忙太累,无法照顾好孩子。弟弟决定外出打工,母亲结束了卖豆腐生涯。

    这五年里,母亲卖豆腐走遍了四邻八乡,一直到现在,不论她走到哪个村里,当年买她豆腐的村人都记得她,热情地和母亲打招呼聊天邀请她到家做客。

    不卖豆腐无事可做,在家闲着可不是母亲的性格。她四处联系,通过熟人找到一个西峡在北京工作的女子,刚生了小孩,需要在老家找个保姆带娃。

    带娃可是母亲的强项,我们姐弟三人都是母亲一手带大,又带了两个侄女,我的老大母亲也带了半年多,母亲就欣然去了。

    这次没有上次在北京幸运,西峡女子在北京混的并不好,母亲没见过孩子爸爸,女子一人带孩子还要上班,在老家找人看娃也是因为钱的原因,开的工钱低,3000块一月,比在北京找保姆便宜许多。

    母亲不觉得工钱低,她很开心,因为每月比女儿还挣得多。

    没想到的是,母亲在这家带娃竟然连饭也吃不饱。因为没钱的原因吧,这女子每天下班在地铁口自己买了包子吃,回来只做一点稀饭,母亲就这样喝点稀饭了事。

    母亲从小干出力活,饭量相当大,至少到现在,母亲一顿饭的饭量是我的二倍。可想而知母亲在那里是怎样忍饥挨饿,时间是2016年,刚过去的五年,中国已经解决了温饱问题的年代。

    但母亲不觉得这是问题,相对于以前的缺吃少喝,母亲可以接受。反而觉得刚好用来减肥,那时的母亲还是有点胖的。

    让母亲不能接受的是那女子的苛刻,但为了每月3000元不舍得辞工。

    母亲在这家做了一年多,最终还是因为做饭,那女子说妈妈浪费,饭做的稠起了冲突,母亲愤然离开。

    母亲就是这样的性格,可以起早贪黑,可以忍饥挨饿,但不接受指责。

    回到家的母亲很快又在西峡找到一份带娃的工作,(忘了说,母亲娘家是西峡县城的,而我家在临县的一个镇上)这次又遇到了好人家。

    主人家夫妇是开广告公司的,孩子出生刚三天。母亲把她们母子当作自己的女儿孙子一样照料,他们也对母亲非常好,把母亲当作他们自己的老人,让孩子叫母亲奶奶,还说要给母亲养老,每逢年过节,都开车送母亲回来,并带上许多礼品,给四个侄子发压岁钱。

    当然这与母亲善良勤快能干有关,她不仅把孩子和家里打理得不用主人家操任何心,让他们能全心全意打理公司,还教孩子许多东西。把这家的孩子教的聪明伶俐嘴巴甜,人见人爱。

    从孩子出生三天到孩子三岁多上幼儿园,母亲可以轻松一些了,每天只需接送孩子打理一下家务就可以了。

    这时,父亲的身体出了问题。

    主人家恋恋不舍,无奈父亲需要母亲的陪伴和照顾,母亲再次回到了家里。失去了挣钱的工作。

    一转眼,母亲在家已经将近三年。这三年,母亲在照顾父亲的同时,仍然没有停止打工挣钱。不过都是零工,农忙的时候薅花生、掰苞谷、摘辣子,花开的时候摘二花,冬天的时候分拣辣椒。

    无论母亲干什么,主人家下次都会还想让她去,因为她从不偷懒耍滑,而是竭尽全力。有时甚至一人能干两个人的活。

    为此很多长期工机会找到她,但她都推辞了,她要兼顾父亲。

    我的外爷很早去世,外婆一人拉扯母亲兄妹7个孩子,那个年代日子可想而知。带着7个孩子讨生活的外婆高大强势。母亲也传承了外婆强势的性格。

    我一直憎恶母亲的强势,没有女性的温柔。她和父亲吵架,和邻居争斗,这些都在幼年的我的心理留下很深的挥之不去的阴影。

    我曾经发誓不要成为母亲那样的人。

    我拼命努力学习家庭教育,只为不蹈母亲的覆辙,不让原生家庭给孩子带来伤害。

    我想尽办法赚钱,只为给孩子一个更高的起点,一个更好的环境。

    结果我却发现,我像极了母亲。

    母亲之与父亲吵架,只是因为父亲不是她想象中的另一半,与她的预期不符。

    她与邻争斗,不过是维护作为外来户的我家的正当权益而已。

    至今仍清晰记得住我们前面的一个当年五十多岁的男人,为了赶我家走,把夜壶、小便和烧火之后的草灰堆放在我家厨房窗户外面。

    早起做饭的母亲,娘家有兄妹7人的本族人家出身的母亲,怎能容忍这样的欺侮,她拿起扫帚扫走这些污秽,那男邻居出来阻挡,母亲不服,她忽略掉我们外来户的身份,和那男人争吵、互骂、撕打。

    左边邻居比弟弟大的男孩和弟弟打架,那孩子的爸爸感觉自己孩子没占优势,拿手敲了弟弟的头,弟弟哭着回家。

    母亲气坏了,孩子打架吃亏占光无所谓,她不能接受一个几十岁的大人打孩子,并且他家的孩子大。母亲去找那个大人评理,大人丝毫不觉理亏,母亲生气地抓住他的领口,于是一场混战开始……

    这场混战是我童年记忆中最大的一场混战,我不记得怎么结束的,只记得勇敢的母亲把那人头上打了一个大包,而她的头发掉了许多。

    后来需要到大队支书那评理,评理要先交钱,家里没有钱,母亲拿出压在箱底的一段布料充当 ,那是姑姑们出嫁时男方送给妈妈这个做嫂子的礼物,妈妈不舍得做衣服,一直放在箱底。

    在我成长的整个童年时代,类似这样的事件屡屡发生,母亲屡屡奋起迎战。

    内忧外患,她无法做一个温婉的女人,一个温柔的妈妈。

    现在,母亲离开我幼年和少年时居住的村庄二十多年了,在镇上居住,没了利益纷争,母亲和邻里相处和谐融洽。

    我理解了母亲。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母亲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qjhec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