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处父是春秋时晋国大夫,因封邑于阳地(今山西省太谷县阳邑村),遂以阳为氏。
晋襄公六年(公元前622年),阳处父奉命出使卫国,回国途中,路过宁邑,住在一家客店里。店主宁嬴看见阳处父相貌堂堂,举止不凡,钦佩不已。
他悄悄对老婆说,我早想投奔一位品德高尚的人,这么多年来,都没遇到一个中意的,那人看上去不错,我决定投奔他。很快,店主就跟着阳处父上路了。
白得一个小弟,阳处父自然很开心。一路上都在口嗨,东拉西扯,讲自己的光辉历史。可刚刚走出宁邑县境,店主突然改变了主意,不跟阳处父走了。
店主老婆见丈夫半途折回,很纳闷的问:好不容易遇到个中意的人,怎么突然回来了?
店主撇撇嘴,说:阳处父就是一个华而不实的人。长得一表人才,说话却大嘴巴,肯定会惹祸上身,跟着他迟早要被他给害了。
宁嬴看得没错。恰恰是这个华而不实之人,扶持了一个华而不实之帅,给晋国带来了一场空前的劫难。自己也被狐射姑派出侄子阳处父刺杀。
阳处父公元前621年,晋襄公开始重拟三军将领的名单。经过审慎的研究,晋襄公决定任命狐射姑为中军元帅,赵盾为中军副将。
这个名单应该说是相对合理的。狐射姑是为晋文公制定称霸战略的重臣狐偃的儿子。同时,他也是晋文公的表弟,曾经随晋文公重耳逃亡十九年。
论资历、论关系,狐射姑任中军元帅,都是能够服人的,众位老将军也不会有什么意见。即便狐射姑能力不怎么样,他带好队伍应该也不在话下。
而赵盾,只是上军主帅赵衰的儿子,资格上差一大截。看其能力出众,让他来辅佐狐射姑。既有人和、又有人才的晋国军队应该是很有发展前途的。
可关键时刻,阳处父前来插了一脚。他本不具备决定权甚至发言权。但他却利用晋襄公老师的特殊身份,他极力劝说将中军元帅换成赵盾。
他称赵盾贤能,远超狐射姑,是中军元帅的不二人选。——军队选帅,能稳定局面,管住人才最重要啊。阳处父因为自己是赵氏党羽,就以公谋私拉偏架。
就是这一拉,破坏了晋国原本和谐稳定的政治生态,带来了无穷祸害。
“赵氏孤儿”赵武成年后,成为了晋国的正卿首辅。有一天,郑国大夫叔向前来访问,赵武陪他到九原考察。路途中,两人评价起了过往大夫的得失。
当谈到阳处父时,赵武评价:“其智不足称也”“专横刚直而不得善终”。
“天为刚德,犹不干时,况在人乎?且华而不实,怨之所聚也。犯而聚怨,不可以定身。余惧不获其利而离其难,是以去之。” ——《左传·文公五年》
成语华而不实,就出于这个故事。值得一提的是,惜字如金、着重记录军政大事的《左传》,居然会将这么一件小事记录在案。
老祖宗大概是想说,祸(学)从(会)口(闭)出(嘴)。
~~~~~~~~~~~~~~~~~~~
为什么会产生华而不实之人?
只因为他们以利益为导向,为了出风头、吸引眼球,而不择手段。甚至不惜拉低底线,打破规则。
这种人是可怕的,也是靠不住的,他们会给工作留下诸多风险点,可谓后患无穷。
如何防止华而不实之人?
那就需要观其言而察其行, 全面彻底地考察人的品性。 从而剔除那些可能的风险点。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