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谈“中体西用”

作者: 绯村剑心 | 来源:发表于2017-09-05 23:41 被阅读32次

与朋友聊天,朋友似乎对中体西用这个概念非常迷恋。认为中国五千年文明,尤其49年以后站起来了,在国际上也牛哄哄的。现在把经济发展上去,就能振兴民族,就能虽远必诛了。是这回事么?

在戊戌变法失败的时候,张之洞曾提出“中体西用”的概念,他在《劝学篇》中给“中体西用”下了确切的定义,将“中体西用”思想理论化。在他看来,“中学为内学,西学为外学;中学治身心,西学应世事。以此概念来在守旧与维新之间和稀泥,两边都不得罪,而且还能部分的维护维新已经取得的效果。这是他在当时的无奈之举。进行政治上的站队与自保。但是,反过来在看,当时的无奈之举,反而成为后来维新的藩篱,开了历史的倒车。

大清国在咸丰年间内有洪杨之忧,外有列国之患,已经处于风雨飘摇之际。清廷虽不是汉人政权,并且处处防着汉人,尤其是汉族的读书人。但在这大厦将倾之际,却又不得不让渡部分权利给予汉族的官僚以及知识分子,来换得汉族知识阶层对清政府的支持。在网罗了整个汉族的知识阶层之后,才有了后来的同治中兴。虽然同治中兴延缓了清廷的覆亡,但是也为后来的变法进行了理论与人员的储备。因为部分人士已经认识到清廷的衰落是整体制度上的衰落,不是一些单纯的技术上的落后,更不是人种的优劣。尤其是后来的日本经过明治维新后,中日甲午战争的胜利更是给大清一个响亮的耳光,上了一堂生动的政治教育课。连部分当权者都认识到,只有改变才有活路。只有依照世界大势,才不会被历史洪流吞噬。这成了部分开放的知识阶层和部分当权者的一个认识。所以才会有后来的戊戌变法。

自上而下的戊戌变法倒在权利之争的脚下。因为在每个王朝的末年,在每个历史转折的的关头,既得利益者都不会放弃自己已经在手的利益,同时又想拼命攫取新的利益。虽然咸丰灭国之时有过利益的让渡,但只是权益之际利益在统治阶层的重新分配,而不是迎合世界大势走向文明之举。即将倾覆的大厦,即便加上几根木桩,也改变不了倒塌的命运。

张之洞在戊戌变法后提出“中体西用”,其意似乎想用西方飞速发展的科学技术来提高国家的实力,在实力提高后再对政治基础进行改革。即所谓的仓廪实而知礼仪。但是,他不知道的是,同时代德国的马克思提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同时上层建筑又反作用与经济基础。在一个两千年的集权国家,想通过改变经济基础来对封建政权进行变革,无异天方夜谭。在政府对权力集中无比迷恋,在满清贵族的枪杆子下,革命党人以辛亥革命的方式宣告了张之洞“中体西用”的终结。同时论证了不是国家决定市民社会,而是市民社会决定国家的命题。

“天下大势,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一个个人,一个团体,再牛逼,也无法对抗历史潮流的。

�g]�W�B튟

相关文章

  • 闲谈“中体西用”

    与朋友聊天,朋友似乎对中体西用这个概念非常迷恋。认为中国五千年文明,尤其49年以后站起来了,在国际上也牛哄哄的。现...

  • 说“中体西用”

    . 当信“中体西用”离我们并不遥远。 “中体西用”,何为中体西用?一百五十年前的语境,即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 中体西用

    前几天看到有关于章太炎先生的论述,言及章太炎主义,感觉甚是有理,自道光以降,我国逐渐西化,在章先生那个时候,全盘西...

  • 中体西用

  • 180725 纪念张之洞《劝学篇》颁布120周年和甲午海战开战1

    【2049老联命题】常言所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大体是想追求“中体西用”,只是对这个“中体”到底是什么还没...

  • 厚朴行思之近似中体西用

    儒家之用于治国,已经被历史淘汰了,治国者也多被说是阳儒阴法。但是儒家突出了个人修养因素在待人处事、治国理政方面的作...

  • 杂谈

    1.既然有“中体西用”,那么“女体男用”也是真理一条嘛,别误会成字面意思,“体”是指根本,“用”是指与根本事物相关...

  • 唐浩明:《张之洞》

    说到张之洞,就不得不提张之洞提出的思想"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所谓中体西用,一言以蔽之,就是以儒家为代表的...

  • 对儒教和中华文化的关系的一点想法

    华夷之辨,中体西用,和谐,融合,儒教,实事求是。这些在欧陆风云4 1.22里都能很好体现,p社是真的很会做游戏,对...

  • 重读李光耀

    【光耀千古•论李光耀】 中体西用新加坡, 外政内学儒道佛; 受惠万民自由国, 光耀千古如碧波。 【李光耀自述】 1...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闲谈“中体西用”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qjtmj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