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天才假象》
作者:马修·萨伊德
![](https://img.haomeiwen.com/i14227129/4bd3775fe5de591e.png)
这篇文章会对谁有帮助?自己希望变成卓越的人,或者是希望自己的孩子成为“神童”的父母。接下来,我们将介绍一条通往卓越的路…
在这条路上的关键词:
- 心理建设
- 练习
1、心理建设
这个里面会包含三方面的内容:
- 相信练习可以成就卓越
- “内化动力”
- 如何坚持
相信练习可以成就卓越
首先,我们要相信练习是可以成就卓越的,如果不信,那么下面的内容对你都是“废话”。这件事很重要,是为了改变我们的认知,尤其是在我们遇到困难的时候。为了让你更坚定这个信念,我们举几个书中的例子:
· 佛罗里达州立大学的心理学家安德斯·埃里克森和他的两位同事就“是什么造就了卓越表现”的研究中,发现最优秀的小提琴家在20岁前练习的平均时长为1万个小时,中等学生的练习时长约为8000小时,剩余学生练习时长平均约为4000小时。
· 莫扎特、泰格伍兹(著名高尔夫球选手)、威廉姆斯姐妹(网球运动员)这些卓越的人在各自的领域都是被冠名为“神童”的人。那么他们真的是凭借自己的天赋吗?不是这样的,作者告诉我们,他们只是比我们训练的更早——“在他们16岁的时候,都已经经历大约1万小时的练习”。
· 黑人统治竞赛的原因,通常被我们认为是人种之间的天赋差异。但是其实并不是这样。以长跑为例,并不是所有的黑人都擅长长跑,真正擅长长跑的只是“裂谷那一块区域和艾尔多雷特内部及周围区域”。而这里的人们擅长长跑更多的是因为社会、人文和环境因素——跑步是他们唯一快捷的交通方式
改变认知:练习可以成就卓越
“内化动力”
· 既然已经能够相信努力可以成就卓越,那么很自然就过渡到了第二个因素——“内化动力”。这里的“动力”可以理解为努力的驱动力。而内化动力,简单说就是“努力的驱动力”来自自己的内心,而不是来自外界。比如,不是父母逼迫,不是迫于生活的压力。
· 那么如何才能内化动力呢?这里介绍书中提到的两个方法。第一个,我们把它称为“关联法”。比如无意间发现自己和某位卓越的人在同一月的同一天出生,于是对他所工作的领域也产生了兴趣,内心认为自己也能成为这样的人,愿意为此心甘情愿的付出努力。这种方法就是“无意间发现自己和别人的共同点”,然后心甘情愿的为此努力。第二种方法,我叫他“机遇唤醒法”。先说什么是唤醒。一句话或一件事唤醒了内心的驱动力。比如本书的作者,“一个能把人类送上月球的政府,却不能控制人们生活中的物价”,被这么一句简单话,唤醒了心里对经济学的动力。这就是所谓的唤醒。那什么是机遇呢?机遇很简单,是因为,这样能唤醒内心动力的一句话或一件事,很难刻意的安排,更多的是偶然发生的,要靠机遇。
关联法
"机遇唤醒法”
如何坚持
我们相信努力可以成就卓越,也完成了动力“内化”,那么努力的过程中,放弃的想法,一定会出现,那么我们要如何坚持下去呢?关于这点,书中给了我们明确的答案,要培养“成长式思维”,避免“固定式思维”。举个例子:在励志成为花样滑冰奥运会冠军的女孩眼里,跌倒不是失败,跌倒不仅仅是提升自我的手段,更是她在进步的例证。相反,“固定式思维”会因为失去现在所拥有的,而害怕挑战,最后的结果就是停滞不前。
成长式思维
2、练习
说到这里,我们就把心理建设中涉及到的三个方面说完了,下面我们一起说说练习。
练习里面我们说到三个方面:
- 大量的练习
- 目的性练习
- 正确的反馈
大量的练习
这个很好理解,就是练习的数量。这里我们要提到的是1万小时定律。说想在某个方面有所成就,需要经过1万小时的积累,预计需要10年的时间。所以成为卓越是一条漫长的路,要坚定的向下走。
1万小时的练习
目的性练习
这个其实比第一条更重要。比如我是一个研究生,练习1万小时的100以内加减法,我就能在数学领域成为一个卓越的人吗?这显然是一个笑话。所以我们不仅要进行大量的练习,而且还要进行目的性练习。什么是目的性练习:让人们努力做到凭借现有能力无法完成的事。所以,练习这个事是个技术活,不是埋头苦练就可以的,是需要我们精心设计的,是需要有一个“正确的训练体系”的,这样才能事半功倍。举个例子,我上学时参加航模比赛,成绩还算不错,不是因为我的天赋有多好,而是因为我有一个好的教练,能帮助我快速进步。再比如,中国兵乓球队,有很多“奇怪”的训练方法。比如迷你乒乓球桌,有兴趣可以在网上查查。这里又提到机遇,遇到一名好的“教练”,对于我们来说,可以是天大的机遇。不过,现在社会的发展,这种机遇我们可以自己追求……
让人们努力做到凭借现有能力无法完成的事
正确的训练体系
正确的反馈
在训练中反馈是一件很正常的事,为什么说要有“正确的反馈”呢?这里面有两面的含义。第一,正确的反馈,能帮助我们提高技能。用本书作者的例子,他在开始练习乒乓球时,每次回球的动作都不一样,导致每次出现的问题并不一样,不容易针对问题训练;后来,他花了很长时间,把回球动作“固定”,这时,再出现问题,就很容易判断是哪里出现问题,从而进行正确的反馈。第二,正确的反馈,帮助我们培养“成长式思维”。根据卡罗尔·德韦克的研究,夸一名学生,“你一定很聪明”和“你一定很努力”会影响他们的选择。被夸“聪明”的学生有60%选择了更容易的挑战,而有被夸“努力的孩子有90%选择了更困难的挑战。这就是我们上面提到的要素“成长式思维”。
成长式思维
总结
简单总结下,要想成为卓越,需要“承认练习的力量,内心有成就卓越的动力,能用‘成长式思维’看到练习中的反馈;还要经历大量的目的性练习,且这种练习的结果是易查看的,也就是说会有明显的问题反馈。
那么如何培养一个“神童”呢?
第一点,帮助孩子内化动力
通过上面介绍的“关联法”,稍微更可控的方法。或者更直接的方法是,观察孩子在哪个方面表现出浓厚的兴趣,愿意花费大量的时间,不怕失败。这也许是孩子的“造化”(机遇),已经在某个方面“内化动力”了。记住:不要用武力解决问题。
第二点,专业的目的性练习
不是仅仅发现孩子的兴趣就可以了,家长要在这方面做很多功课,尤其是专业知识方面,要学习大量专业知识,设计合理训练方法,一些基础的心理学知识尤其是不能缺少的。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所以父母对孩子的训练是不可避免的。之后,最好能为孩子寻找一位好的教练,带给孩子最正确的练习方式。
第三点,正确的反馈方式
这里的反馈,更多的是指帮助孩子形成“成长式思维”。只有这样,孩子才能在艰苦的练习道路上一直走下去。告诉孩子,你取得的成绩是练习的结果,你遇到的困境,是练习的方式不对,或者是练习的时间不够。帮助孩子正确的看待成功和失败。
到这里还没完,当你经历了心理建设和大量练习后,如何把自己的能力正常发挥出来。这里说一个”安慰剂“效应。把一件普通的事和自己的优秀表现之间建立连接,从而每次期待优秀表现时,都回去触发那件普通事。比如某个学生穿了一件红色的衣服,结果他在那次考试中表现很好,他可能就会把“红色衣服”和“考试成绩好”之间建立连接,以后每次考试都会穿“红色衣服”。
还有一个避免“死机”的诅咒。什么是“死机”?,简单说就是在某些重要时刻,没有发挥出自己的正常水平。“死机”的绝大多数原因都是由于紧张。举个例子,在打乒乓球时,运动员由于大量的训练,打球的动作已经变成一种“内隐”记忆,所以他们看到来球,不需要刻意的思考,身体会自然做出反应。但是在一些重要的场合,运动员因为紧张,开始思考自己的击球动作,腰部如何发力,手部如何操控球拍,这时运动员经过大量练习形成的“内隐”记忆,就变成了一种“外显”记忆,“死机”就在这个时候发生了。
以上就是我读到的《天才假象》,里面还有很多细节,篇幅原因,这里不一一列举。最后奉上思维导图![](https://img.haomeiwen.com/i14227129/17c99108ac1a3279.png)
by:Lay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