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一模使下乡视导暂告一段落。趁这个机会,赶紧联系个班级,把《诗经》两首整合教学付诸实践。
上午先完成公事,把期中试卷双向细目表又核对一遍,然后做私活---制课件。重新掂量了每一个教学环节,加上了课前热身,计划了一下各板块的比重。下午第三节的课,本来约的是3班。上课之前因为5班语文老师这两天没上班,课一直空着。班主任让我去他们班上课。于是,就在5班上了。
班级很大,七八十个学生沸沸扬扬,没有班主任和本班教师压阵,场面有些不好控制。我想提前两分钟热身,于是请班长到教室后面维持纪律,状况稍稍好了一些。这个学校是学本课堂试点学校,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面对面围坐。不知道他们是因为学本课堂改革习惯于小组讨论的缘故,还是八年级学生就如深圳小语教研员赵志祥老师所说暮气沉沉,他们竟然没有举手回答问题的习惯,多次鼓励才勉强有几个女生站起来,声音极小,回答的质量很低,少有思维含量。品析诗句的环节,用“这是______的思慕”“这是________的追寻”句式说话,几个愿意回答的学生多是重复我的示例词语---他们的词汇量真匮乏。由此可窥见:学本课堂的改革有待进一步调研,在发展学生思维方面需要开掘更好的路径;平时的语文教学被应试束缚得太多太死,学生没有接受到比教辅资料更新鲜更醇厚的营养。
当然,学生状况只是一个方面,课堂进行艰难的原因还在于我自己的教学预估不够充分。
这是一节诵读型课例,我的教学环节定为:朗读,说读,比读。在朗读环节有三个层次的读:读准字音和节奏,读好韵律,读出拖音和停连。处理第二层朗读时,在韵脚上讲析太多;朗读和说读之间有个过渡环节,说说两首诗的共同点。学生陷入长久的沉寂,我就多方提醒,最终学生说到重章叠句,说到兴的手法,我赶紧乘势讲析“比”和“赋”。还启发他们从用词的角度考虑一下,最终有学生说到叠词,还有学生从资料书上念“双声”“叠韵”。此处不敢恋战,急忙转到下一个环节。可是,在这个步骤浪费的时间已经很多很多了。现在想想,它就是个过渡环节,学生能说出多少都行,真说不出来就直接点出“比”“兴”和重章叠句,其他都不讲,后面的品析和比读就能进行得更充分更扎实些。另外,在比读环节,教师的语言也太多,不用讲析,只靠读学生应该能感受出中外爱情诗表达上的不同。
这样算下来,在无谓的环节多了许多无谓的讲析,诵读的课型被淡化了,课堂时间被虚耗了,最后的分类建群草草而过,有太多遗憾遗留在这节课中。
肖培东老师说:别抱怨学生,课堂上所有的问题都源于你。是的,如果我对时间的把控再准确一些,对各环节的设计再精细些,对教学的详略预估再充分些,课也许就上得称心些。
肖老师说:教师站上讲台,就不要奢望所有的生长都是一副姿态。教学是危机四伏的,这其中,学生的不可预测性最具挑战。是啊,如果挑战没有失败,还叫挑战吗?
肖老师说:给理想一点时间。明天,换个学校换个班级,再试一次。
![](https://img.haomeiwen.com/i6467661/8767a696da693a45.jp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