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本书陈旧泛黄,积满灰尘,母亲带回家的那天我便将它丢到一边,偶然翻开却深深地被吸引。一本好书,不在于精致的封面与高订纸页,而在于言而有物,引人深思……
高二假期将五十多万字的小说读完时我并不觉得轻松,反而是心中五味的瓶子倒翻一般的不知甘苦,百感交集。还曾写了一篇千字读后感,此时也是想将当时心境与大家分享。后来身边陆续有朋友读过这本书后无一不心中郁结,无法释怀,让我更相信这是一本能够引起共鸣和大多青年朋友们喜爱和思索的小说。
推荐这本书的目的希望能够最大程度遵从作者写作本意,虽说“一千个读者,一千个哈姆雷特。”但是对于与宗教和民族融合相关的读物,还是希望大家可以理解作者本意是批判宗教极端主义,歌颂纯洁的爱情,是批判宗教极端主义对爱情和人性的压迫,批判那些不人道的宗教观念和势力,千百年来,回汉(或与其他民族)不得通婚,因此也不断地制造这种爱情悲剧。
-------
《穆斯林的葬礼》是中国回族女作家霍达在1988年发行的小说,该书讲述了北京一个回族家庭六十余年间的兴衰历史,该小说以回族手工老玉匠梁亦清的玉器作坊“奇珍斋”升沉起伏为主线,在历史的背景下描写梁家三代人围绕着玉而产生不同的命运变迁,表现了主人公为追求理想和玉器事业与回族相融合所发出的诉求和追寻自由的命运意识,是一个悲剧。在1991年曾获第三届茅盾文学奖。
//故事简介//
一个老玉匠梁亦清是位穆斯林,带着两女儿经营着小有名气的古都京华老字号玉器行“奇珍斋”,他的长女梁君璧善于心计,巧舌如簧,很会说话会来事,次女冰玉聪慧,单纯善良。
一天,有位回民长者带孤儿少年去麦加朝圣,路经梁家,少年被精美玉器深深吸引,决定留下拜师当学徒,这就是本书主人公韩子奇。师徒两人接了一单大生意,这是专做洋人买卖的“汇远斋”定做的“郑和航海船”。因为师傅说郑和也是回回,他们决心一定要做好这件光耀民族精神的作品,他们不舍昼夜三年的精雕细刻就在即将在中秋佳节完工之时,梁亦清老先生因操劳过度沥尽心血一头倒在玉船上,船毁人亡!一家的支柱轰然坍塌。
为了抵债,韩子奇到“汇远斋”当了学徒,做了姐姐君璧眼中背叛师门当了“走狗”,而韩子奇实则是在“敌国”卧薪尝胆,保全自己,苦熬三年终成行家,扳倒了“汇远斋”。他回到奇珍斋解释清楚一切后娶了长女君璧,在我看来君璧对韩子奇的感情仅是亲情、责任和希望得到精神支柱而结合,但他们一同重振了家业,十年之后在京城“奇珍斋”名声大噪,他们也有了儿子天星。
可是随着日寇侵华战争的爆发,韩子奇担心自己的心头宝——玉器珍品被毁,随好朋友英国商人亨特来到伦敦。妻妹冰玉因在大学中情感受挫,便不顾姐姐反对,执意与同姐夫一起前往亨特家中。
在伦敦,亨特的儿子奥利弗爱上了妻妹冰玉,冰玉因情伤未愈一直未明确表示,但勇敢热情的奥利弗一直用真心感化冰玉,但奥利弗在圣诞节那天兴高采烈的回家时遇到了伦敦大轰炸,不幸在家门口不远处遇难,冰玉在灾难面前内心十分脆弱,在孤独、伤心的情况下爱上了韩子奇,并生下私生女新月。
典型的姐夫和小姨子出轨的桥段,这段我母亲看后是这样说的:“他们能一起出国,战争爆发后朝夕相处,那么后来发生这种事情完全是意料之中的。”
不管他们之间是真正相互扶持的纯真爱情,还是仅仅是在炮火中抱托取暖日久生情,他们的行为是出轨这是毋庸置疑的,她们的结合和女儿新月的存在无疑是给韩太太一个致命的打击,某些方面来讲韩太太是即可怜又可恨的,是韩子奇造成了她的悲剧,因而她把这样的怨恨“发泄”在了女儿身上,造成了善良纯洁的女儿一生的悲剧。
当她们战后一同回国,姐姐君璧不容母女俩,冰玉决定带女儿远走他乡,韩子奇哀求留下女儿,韩太太成了她的母亲冰玉离开了。
新月逐渐长大成人,以优异成绩考上北大西语系。上学后与博学多识,温文尔雅的班主任楚雁潮渐渐互生情愫,因为楚雁潮是汉人,因此他们的爱情遭到梁太太极力反对,但他们的爱情却在阻挠中愈加炽热,他们备受各种考验但从未放弃。而哥哥也因母亲韩太太的心计所使,未娶心爱的人而是娶了被韩太太相中的新月的同学。新月由于自身性格单纯敏感,家庭种种变故,随着她身世之谜的解开等原因,本就患有先天性心脏病的她承受不了打击而不幸逝世,楚雁潮及新月一家悲痛欲绝。所有人相继去世,因为恐惧和不安,韩子奇拿着儿子递给他的蜡烛离开这个孤独的世间。
霍达用穿插的笔法,章节的设置用“月”“玉”反复更替,老一辈和新一代的故事在某一点完美交融,将如此震撼人心的故事徐徐道来,起伏跌宕,引人入胜。为我们展示了穆斯林独特的风俗,生活习惯和人生历程,描绘了这个回族家庭在人生的舞台上的大悲大喜,分分合合,最终对自己的灵魂加以拷问的故事。
//人物分析//
韩子奇,故事的主人公,痴迷玉器的一个假回族,汉族穆斯林,一生视玉如命。在生命的尽头,回顾自己真实的一生,他开始感觉自己一生所追求的物质和名誉带来的都是毫无意义的结局,他的冲动所犯下的错误不论是否因为真正的爱情但都给家庭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伤害了他的妻子韩太太,间接导致了儿子和女儿同样悲惨的爱情和人生。最终身边的一个个亲人相继去世,他的灵魂深处开始自我检讨,最终他惧怕去见真主,他早已经将自己当作是真正的回民,他觉得自己犯的错太多,而自己对于信仰的五功,一样都未能完成,而且对于自己曾经犯过的罪责深感内疚,觉得自己不能算是一个合格的穆斯林,所以他一直感觉害怕,恐惧死亡,才会在生命终结时非要手拿蜡烛迎接死亡。
梁君璧,忠诚信仰伊斯兰教的“回回”,真正的穆斯林。她的性格十分复杂,有善良更有恶毒,有聪慧也有愚蠢和迂腐。没有文化,霸道专横,强势以至于恶毒,她的心中只有信仰与家庭。她的一生没有拥有爱情,对两性关系的畸形认识使她悲剧加深。她与韩子奇的结合的重要原因是因为韩子奇要报恩,要对故去的师傅尽孝,她的思想“单纯”,所以认为爱情是恶心的东西,她每天洗三次澡,希望去除污垢,可她心灵的污垢却被带进了坟墓。她耿直极端,讲话口无遮拦,以至恶毒,对亲人也不例外。处处欺压韩子奇,养成了儿子忠厚不善言辞和女儿敏感脆弱的性格,为子女的一生留下祸患。她阻止女儿的爱情,强烈反对回汉通婚。
这个从小到大一直很“强势”的人,表面上看起来似乎是全书中最虔诚的人,她卫道士般的礼拜、把斋,在生活方式上一丝不苟地坚守规矩,但是她同时也是一个最令读者反感的人,在被出轨时所有读者几乎都未对她抱有太多同情。严重的门第等级观念使得她亲手毁了儿子的爱情;心胸狭隘使得她始终冷落着这个一直视自己为亲生母亲的乖女儿新月;极端多疑和缺乏爱心使得她让忠实的仆人老候被逼迫的全家悲惨的流落街头,并最终断送了老候的性命,她却冷眼旁观,没有触动,最终也给自己埋下了祸根。她也是受封建思想和极端宗教思想荼毒的,不幸的人。
梁冰玉,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思想进步先进的女青年。上过大学,德才兼备,内心善良,因而思想不像姐姐梁君璧那样刁钻和陈腐。向往纯真的爱情,也因爱情伤过心,与姐夫韩子奇共赴英国避难不料产生感情生下新月。
韩新月,纯真,有孝心,善良,美丽。从她出生开始就奠定了她悲惨的结局。命运没有眷顾她,十九岁的女孩子的生命在病痛中惨然消逝,但她全然不知,先天性心脏病的病因多少都是因为母亲冰玉再怀胎期间担忧恐惧、伤心,心中郁结而造成的。她的存在每时每刻都在提醒韩太太遭到的背叛和丈夫所做的“肮脏之事”,她对新生活仍然充满向往和希望,对未名湖畔的楚雁潮充满了希望,对美好的爱情充满了希望,现实却一再打击她,让她承受着本不该她承担的,来自与母亲的冷漠和对爱情的极力反对,
楚雁潮,出生地位不高的汉族人,才华横溢的大学教师,孜孜不倦钻研翻译事业,始终坚持与自己的理想:翻译出中国文学的精华文化,展现给全世界。因为父亲身份不明,家庭背景不详,所以他不能有晋升讲师的资格。他深爱着纯洁善良的新月,在新月最脆弱,身患疾病,即使不日就会死去的时候,他依旧不离不弃,给她精神上的鼓励和支持,照顾新月,可依旧未能打动冷血无情,迂腐,内心充满仇恨的韩太太。
千百年以来,回回在中国,自成一体,例如西安独有的特色:回民街,他们具有很强的独立性和封闭性,甚至有些人排斥与汉人往来。
而我相信作者霍达她本身是位回民,她写此书的目的并不是简单的写爱情悲剧,批判回族不人道的宗教观念,或是揭露战争的残酷,或是讽刺中国封建势力对劳苦百姓体力和心理上的迫害,她是个心中充满大爱和大世界的人,她更希望各民族更够大团结,能够相互交融,能够和谐共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