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说家庭教育在自我人格认知发展中有四个作用:兴趣的探索与形成,生活角色的体验和思考,人格的形成与发展,生命意义的感悟。昨天的文章中分享了前两个作用,今天继续分享后两个作用。
日更040/365: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下)人格的形成与发展
我们说狭义的心理学概念,包括性格和气质。一般来讲,气质具有一定的先天性,而性格是指个人对现实的稳定态度和习惯化的行为方式。从人格类型论来看,个体的性格形成后有一定的稳定性,这也是我们进行性格类型测评的前提。人格类型论也强调性格类型是稳定的,但性格不是一成不变的,它是逐步形成完善和发展的。家庭教育中个性化教育的缺失,以及我们很多学生们对于性格的片面理解,很容易导致对自我人格的非合理性认知。
张老师分享了她的一个咨询案例,一个大三的国贸专业的学生,因为自己的性格内向,感觉不适合从事国贸专业,从而对职业发展产生迷茫,前来咨询。咨询中张老师发现学生和家长对性格的认知和对职场的认知都有很多不合理的地方,他们长期持有的片面认知夸大了性格的弱项,并将这个弱项和职业能力混淆,以内向性格为借口,从而放弃了理应有的职业沟通能力的发展和完善。正是这种以性格内向为借口,放弃了职业沟通能力的发展,这才是导致学生就业难的最根本的原因。所以学生头脑中类似于这样的关于职业人格的非合理性的认知也有很多是来源于家庭的因素对他们的影响。
每种性格类型都有其优劣势,家长应多鼓励学生勇于尝试,发展职场适应能力,而不是用有限的认知限制孩子的选择,这是这一观点带给我的启发。
生命意义的感悟
生命意义的理解和感悟很大程度上关系着职业价值观的建立,所以在这里家庭教育的作用是很明显的。
张老师咨询中遇到这样一个案例,来访者因为自己的性格冷漠,对职业发展产生迷茫和怀疑。咨询中她讲了两个事件。一个是11岁的时候她养的小猫死了,她伤心难过了好久,掉了很多眼泪。后来没多久她爷爷去世时,她却没有怎么哭。家里人因此说她性格冷漠。对小猫比对爷爷还有感情。她自己相信了家人的说法,自己也产生疑问:为什么自己这么冷血?
张老师从一个独立个体的成长过程来看,认为爷爷去世时学生的表现不是冷漠,应该视为一种成长,对生命感悟的一种成长。因为在学生的生命线上,小猫的死是学生第一次接体验到生命的存在,深刻的感受到什么是生命永远失去,从而体验了从极度的伤心难过到最后的接受和感悟的全过程。因为这个事件是前因,所以在爷爷去世时的表现可以视为对生命感悟的成长。只不过是当年仅11岁的她没有看到这种成长,来自家庭成员的误解导致了她的认知偏差。正是这种自我认知的偏差,从而影响到了她如今面对职场时对自我人格的怀疑和顾虑。
所以我们说生命意义的理解感悟,家庭环境起着很强的主导作用。
后记:
昨天的文章发出去获得了很多的鼓励和肯定,也有家长说孩子还小,这些话题离我们好遥远。
我的回答是:因为职业兴趣的发展不是临时功课,要在孩子成长中慢慢渗透。孩子虽然小,可以做的真不少呢。比如我刚刚在朋友圈看到一位妈妈带孩子去参观眼科医院,这真的是很好的活动。从小到大,孩子接触越多了解越多,长大后面对职业选择的时候就会有更清晰的认知,更合理的选择了。我现在碰到的高中生甚至大学生,很多对自己的兴趣和能力所在知之甚少,对职业发展也毫无想法,这样的状态走进大学开始专业学习,就容易走弯路,或者未来职业发展不顺利。回到我文章的题目: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
嗯,我们这一代人都是迷茫中自己摸索长大的。所以更要给孩子创造机会,让孩子的职业人格得到充分发展,有机会拥有更美好的未来。
也不着急,慢慢来。觉察就是改变的开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