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三水鱼
首发|三水鱼的快乐天堂
前两天,一则关于北大的提问登上知乎热搜:“如何看待北大以「成绩太低,极可能被退学」为由将考生退档?
短短两三天,问题的关注人数就飙升到15000人,浏览量直逼1000万。
事情是这样的:
河南一考生在国家专项计划中被北大提档,河南省招生8人(考生排名第8),服从专业调剂,在河南省教育考试院投档北大。
而北大在提档后,短短十分钟之内,与河南省考试院进行了三个回合的切磋。
第一回合:
北大提档后不久第一次提出退档申请,备注原因“高考成绩过低,根据我校教学强度,若录取该生,考生入校后极有可能因完不成学业被退学。本着以人为本,为考生负责的态度,特向贵办申请退档。”
省考试院审核拒绝,备注“河南整体生源质量较高,考生基础扎实,请考虑为盼。”
第二回合:
北大再次以同样的理由提出退档申请。
省考试院审核拒绝,备注“按照高校负责、招办监督的录取原则,请贵校研究决定,遗留问题由学校负责。”
第三回合:
北大招办第三次以相同理由提出退档申请。
河南省教育考试院同意退档。
退档并不是新鲜事。
一般来说,高校招生的提档比例在100%~120%之间。举个例子,如果北大在某省招生100人,北大的提档比例为120%,那么北大会调取120名考生的档案,按照择优录取的原则,最终录取100人,20人会被退档(被退档的20人不一定是名次靠后的20名学生,学校在确定投档线时有一定的自主权)。
为什么北大这次退档会引来如此大的争议呢?
一个原因是,北大可能违规退档了!
那么,北大真的违规了吗?
在判定北大是否违规之前,我们需要了解一些基本事实。
2019年河南省理科一本线为502分,该名考生的总分为538分,高出一本线36分。今年,北大在河南的本科一批录取分数线,理科为684分。
如果按常规操作,这名考生是绝对无缘北大的。
但是,这名考生走的是国家专项计划提前批。
关于国家专项计划,我们需要了解以下几点:
第一, 国家专项计划只定向招收贫困地区学生,由教育部组织,中央部门所属高校和各省(区、市)所属重点高校具体实施。
第二, 国家专项计划属于提前批,在本科一批前开始投档录取,录取分数原则上不低于招生学校普通类招生所在批次录取控制分数线。
第三, 高校同批次内生源不足时,不得将未完成的专项计划调整为普通计划,应通过多次公开征集志愿方式录取或调整至有合格生源的省份录取。经征集志愿仍未完成的计划,应适当降分录取。
下面我们用被退档的河南考生为例,解读一下这三条规定:
1)国家专项计划只面向贫困地区学生,虽然是教育部组织的,但招生决定权在高校。招生的原则是“学校负责,招办监督”,这也就是为什么在北大坚持退档的情况下,河南省考试院只能同意。
2)国家专项计划投档时间在一本线投档前。因此,虽然这名考生被北大退档了,但并不影响他和其他考生一起参加一本线投档。
3)国家专项的招生计划和普通招生计划必须严格区分。比如,今年北大在国家专项计划中给了河南省8个名额,如果这八个名额只招了7个,剩余一个,那么北大不可以把这个名额分给普通招生计划,只能多次征集志愿,直到把这个名额用掉,或者把这个名额分给其他符合条件的贫困生源地。
退档事件发生后,河南省考试院发布了两次志愿征集院校名单,而北大不在榜上。
如此看来,北大是把这个名额调到其他生源地了。
4)原则上说,参与国家专项计划投档的考生,只要超过该省的一本线,就不存在因为分数被高校退档的可能。
根据2019年北大招生章程,按照平行志愿投档的批次,调档比例原则上控制在105%以内。也就是说,北大在专项计划中最多提档了8.4名考生,这名考生刚好8名,并且服从调剂。而这名河南考生超过河南一本线36分,按照规定,是不应该因为分数低被退档的。
同时,北大招办副主任李喆此前接受北京日报采访时表示,报考北大的学生,只要成绩达到北大提档线,且服从专业调剂,就不存在被退档的风险。如果上线考生未被所报专业录取,北大将会与服从专业调剂的考生电话沟通,提供两个专业供其选择。
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北大不仅没有兑现“提档不退档”的承诺,还违规操作了。
对于违规一说
北大给出了自己的说法
8月9日午间,北京大学一名多年负责高考招生的人士向《中国经营报》记者表示:
“530多分,来了之后能跟着680、690分的学生一块学吗?”,“北京大学在河南招生的最低线是680分、690分左右,你530多分来了能跟得上吗?跟不上的话,跳楼的情况都有。”
这位北大招生老师还表示:
这次退档,北大没有违规,是河南省考试院违规。因为一般国家专项计划的提档分数都比高校在地方的普通招生计划低30分左右,而河南省考试院明知道考生分数过低,却仍然投档。
北大这位招生老师的担忧,虽然有一定的合理性,但仍然掩饰不住其傲慢与偏见。
首先,北大仅以高考分数臆断考生今后的学习能力,显然是不能自洽的。
其次,如果北大觉得该考生入学后跟不上学习进度,大可以提前和考生沟通,让考生自己判断去与留,而非替考生做决定。
再次,既然参与游戏,就要遵守游戏规则,更要输得起!招生遇到大小年的情况很常见,北大此次在河南的专项计划中遇冷,不是考生的错,后果不应该由考生承担。
最后,这位北大招生老师说的最多降分30分是没有根据的。上面我们也提到过,对于通过国家专项计划的学生,只要达到该批次的分数线,就不应该因为分数被退档。
因此,北大招生老师的说法,于情于理都无法令人信服。
退档对这名河南考生意味着什么?
目前,有消息称这名被退档的考生并没有参加一本投档,而是决定复读。
是复读一年继续冲击北大,还是参加今年一本投档进一个普通高校,这可能是一场决定人生走向的抉择。
不管这名考生如何选择,都有他自己的考量,旁人也无法多说什么,但未来一年为他而言必然是艰辛的一年。
提到高考,可能很多人会想到江苏,但其实河南的高考难度也不容小觑。
2019年,参加河南高考的考生达到100W,在34个省中排名第一,高出第二名广东省23万!
而在各省一本上线率排名中,河南只有12.9%,排到23位。
2019 各省高考一本上线率
除此之外,河南高考卷在难度方面不输地狱模式的江苏。
超大的考生基数,较低一本上线率以及地狱模式的考试难度,这次复读注定是又一场浴血征程。
根据芥末堆网在8月9日的一篇报道:
一位自称是当事考生的网友在知乎上主动私信芥末堆,表示手机在班主任那边。
“他们害怕事态扩大,让我算了,我不太甘心”,并表示回家之后电话联系该网站。
但截至发稿时,对方的知乎账号显示为被禁言状态,网站也未接到对方电话。经多方确认,这位私信的知乎网友的确是退档事件的主人公。
北大坚持退档的背后
是中国高等教育的困境
为了退档一名低分考生,北大不惜冒着违规的风险,顶着舆论的压力,甚至与河南省考试院你来我往三个回合,究其原因,不过是为了保住面子和里子。
北大之所以严格把控生源,原因之一是不希望公布的最低录取分数线,远低于兄弟学校。
目前可查到的一些兄弟学校国家专项在河南的录取分数线:清华理科为673分,中科院最低线为653分,复旦大学为660,中国人民大学为658。
而北大今年在河南的国家专项中遭遇小年,招生名额内的最后一名只有538分。如果北大以538分录取这名河南考生,势必会在这群兄弟学校中颜面无存。
北大严格把控生源,除了为了让投档线看起来好看,还为了学校排名。
QS榜单是受到广泛认可的世界高校排名榜单。根据2019年QS的公布,清华和北大在全球高校中分别高居第17名和第30名,排名非常耀眼。
很多高校都非常注重QS排名,这是他们招揽优质生源,提高国际声誉的重要舞台。
QS排名的分数计算遵循这样的公式:
总分=学术声誉×40%+师生比×20%+论文平均被引×20%+雇主声誉×10%+国际教师占比×5%+国际学生占比×5%
可以看出,学术声誉和论文质量的合并权重就有60%,而这两项,主要依赖于优质的生源。
优质的生源不仅能让高校面子好看,更能满足其“里子”需求。
中国高校的经费主要有五个来源:财政拨款、教育收入、社会资助、经营收入以及上一年的转结余额。
财政拨款这一块的经费数量基本是固定的,教育部和财政部大致按照人头拨付,即师生人数。
事业性收入这一块,其中很大一部分来自于高校自己申请到的科研经费,这一块最能体现一所高校的实力。高校的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数量上的多寡和质量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决定了高校的事业性收入。
在2018年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评估考核中,就有10%的实验室未通过考核,这些实验室将被关闭,并且失去教育部的拨款。
而一所优秀的实验室,除了需要导师正确的指导,也需要优秀的学生“干活”。
因此,每年高考后都会上演清华北大抢人戏码,抢人手段甚至无所不用其极。
2015年6月25日,在广东省执信中学,记者亲眼目睹了清华、北大两大名校争抢一名理科高分考生的激烈场面。
他们抢的不仅是优质生源,更是这些学生能带来的经济资源。
竞争之所以如此激烈,主要原因是僧多粥少。
国内高校财政收入来源单一,过于中央依赖中央政府拨款,而中央政府的拨款很大程度上是由生源直接或间接决定的。
反观美国的兄弟学校,情况与国内大为不同。
虽然美国兄弟学校也需要联邦政府和州政府拨款,但这部分款项占比很小,甚至排在学费收入,服务和销售收入以及捐赠收入之后。总体来说,美国兄弟高校对政府拨款的依赖性很小,因此很少传出“名校抢人”的新闻。
北大退档事件折射出的3个问题
1. 国家专项计划的漏洞
每一件需要通过舆论扯皮才能定性的事件,背后必然是制度的缺失。
北大退档事件,最关键的部分是高校是否有权拒绝自己不想要的学生。北大招生老师认为,即使是国家专项计划,投档线也不能低于正常投档线30分以上,因为“一直都是这样的”。
北大“30分”一说显然无法自冾,因为与“达到一本线即可的”明文规定不符。
另外,高校在招生时有一定的自主权,但具体的自主范围如何?是否包括拒绝符合录取规定但因为高校主观原因不想要的学生?
对于参加专项计划的高校,如果不想遭遇今年北大的尴尬,能否对专项计划的考生分数要求出台明文规定?这样考生不至于空欢喜一场,高校也不必陷入两难境地。
2. 素质教育被反反复复倡导了20多年,中国的教育仍然摆脱不了“唯分数论”的怪圈。
唯分数论最大的弊端就是去个性化。它不在乎你是谁,喜欢还是厌恶,快乐还是悲伤,它只用同一条标准去衡量所有人。
一考定终身,达则成,不达则败。
过去几年,中国高校不断扩招,升学率非常好看。然而,也就是这几年,中国大学生抑郁症所占比例正在逐年递增。世界卫生组织曾指出,四分之一的中国大学生承认有过抑郁症状。
在《“空心病”正在毁掉我们的孩子》这篇文章中,北京大学临床心理学博士徐凯文副教授表示:
“近30.4%的北大新生(包括本科生和研究生)都厌恶学习,40.4%的学生认为活着人生没有意义,有自杀倾向。
徐老师呼吁:
“我们要给他们(学生)世上最美好的东西,不是分数,不是金钱,是爱,是智慧,是创造和幸福,请许给他们一个美好的人生!”
3. 教育公平究竟该何去何从?
国家专项计划的根本目的是促进教育公平,增加贫困地区考生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是一项利他举措。
然而,高校作为一个利己向的利益集团,不管是为了面子还是里子,都有可能利用自己的“招生自主权”,让这项善意大打折扣。
而在整场博弈中,那名被牺牲的考生,始终没有话语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