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行采集:
1.信仰有三种来源:理性、人文环境、天启。理性证明后,心灵才能敞开,由环境进一步加以确认后,心灵才能谦卑地准备好接受一次次的启示,而只有启示才能产生真正的效果,也就是赎罪。
两个极端:排斥理性;仅承认理性。
2.信仰和仪式不同;前者属于人,后者则是上帝的礼物。义人必因信得生。
把希望寄托于仪式,指着这种外在的帮助,就是迷信;而不肯顺从仪式,只要内在不要仪式,便是傲慢了。
3.我们不应误解自己,我们同时是机械的和理性的,所以,致信的方式也不能用一维方式解释清。
仪式只能说服心灵。习俗是最强有力、最可信的仪式,它使机器就范,使心智不思考就信了。是习以为常使我们坚信。
一旦理性窥见了真理的所在,还得求助于仪式以解渴,使我们浸染在信仰之中。
4.理性行动迟缓,它需要诸多定理、步步验证。定理必须一直都存在,一旦缺一个定理,理性就会入睡或误入歧途。
感觉和理性的运行方式不同,它迅疾如电,随时都可以一步到位。所以我们必须把信仰置于感觉之中,不然它就永远是摇摆不定的。
5.我们一切的推理,最后一步都会变成向感觉的妥协。想象和感受既相反又相似,所以我们无法区分推理与感受、想象和感受这些反义词。
人们常把想象误认为自己的内在感受。
6.使你相信的,应当是听从了自己理性的持续呼唤,而不是别人的呼唤。是你允许自己相信的。
7.迷信与欲念。谨小慎微地守礼,心存邪恶的欲望。有种恐惧是邪恶的,它不是源自信仰,而是源自对神的不信任。
真正的敬畏来自信仰,虚假的敬畏出自怀疑。真正的敬畏通向希望,虚假的敬畏和绝望相连。
8.没有一条定律没有例外,没有任何真理普遍适用,在所有方面都从不失效。只要一个真理并非绝对普遍适用,我们就有了充分的理由,用例外驳斥它。
9.我们必须懂得应该在何处怀疑,在何处肯定,在何处顺从。不这样做的人并不理解理性的力量。
顺服就是运用更高层面的理性。
10.“对我来说,理由总是后来者。一件事会先让我高兴或震撼,无缘无故,但它震撼我的正是我后来才发现的原因。”
一行精华:
信仰有三种来源:理性、人文环境、天启。两个极端:排斥理性;仅承认理性。
真正的敬畏来自信仰,通向希望;
虚假的敬畏出自怀疑,和绝望相连。
顺服就是运用更高层面的理性。
触动,反思,改变:
1.帕斯卡认为,怀疑论怀疑一切,唯独不怀疑自己,“只相信自己”是一种迷信。
独断论,也就是教条主义,看不到信仰的精髓,只看到表面的教条,看不到信仰是“真理”而不是“实理”,更是迷信。
两种迷信都是愚蠢而可怕的。
2.有了切实的信仰,才能懂得真正的敬畏,才能顺从更高层面的理性,人生才会真的拥有希望。
3.我们的感觉一直在提醒我们,但同时也在误导我们,真正理性的人,应该重视感觉的提醒,却不盲从于感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