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苏东坡传》16 苏轼与王安石朝堂对立

《苏东坡传》16 苏轼与王安石朝堂对立

作者: 时与猫璞 | 来源:发表于2024-03-28 06:30 被阅读0次

读谢依《人生如逆旅 我亦是行人 苏东坡传》朝堂上的风起云涌03 与王安石的朝堂对立

熙宁二年(公元1069年),苏家两兄弟回到了京师,“王安石”三个字正式进入了他们的生命。

苏轼任职凤翔之时,位处交界之处,每天看见的都是百姓贫弱,民不聊生。看到这一点的还有王安石。王安石积极推行新政,不断地试图去缓和社会矛盾,但由于没有触及根本矛盾,新政最终宣告失败。

作为一名诗人,王安石有他的才华。但作为一名政治家,王安石的冒失与激进却加剧了社会矛盾。熙宁二年(公元1069年),苏氏兄弟到达京师,此时整个王朝已经陷入了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

早在守丧期间,苏轼就与苏辙讨论过当时的国家情况:“直到今日,朝廷每年要向西夏输纳银七万两,绢五千匹,茶三万斤;向辽国输纳银二十万两,绢三十万匹,却依然饱受战火之苦。百姓极苦,却无法可想。”苏辙亦叹道:  “缴纳财物只是为了边疆百姓的平安,奈何我朝兵士根本无法与西夏辽国军队相抗。和,和不成;战,战不过。如此下去,国家贫弱,徒唤奈何!”

苏轼早先曾问过父亲苏洵关于王安石的看法:  “父亲,王安石为人如何?”

“衣臣虏之衣,食犬彘之食。囚首丧面而谈诗书。”苏轼一愣,他没有想到父亲苏洵对王安石的评价如此苛刻。

“衣服肮脏不堪,仪表邋遢,在官场里都出了名了。政绩是有一些,但是事事只愿为人先,不肯屈居人后。在小地方倒是能得民心,一到京师要处就是处处生事,上下怨言四起。”见到苏轼的神情,苏洵又补了一句。

其实从客观来看,苏洵性情冷淡自负,对于王安石的评价有着偏激的一面。后来王安石的母亲去世,受邀请的那些人里,就苏洵没去,还专门写了一篇《辨奸论》。

在当时的人看来,苏洵写的这篇文章把王安石骂得太过了,毕竟当时的王安石政声很好,但只有张方平看到这篇文章之后击节叫好。没过几年,苏轼这一代人就看到了王安石掌政之后的党争之祸。

王安石一心为自己心中的新政努力,把自己视作天下百姓的代言人。他相信自己,认为当下的反对都是暂时的,时间会证明自己是对的。所以王安石把全部精力都放到了公事上,不讲究吃穿,拿到的薪俸除了维持基本开销,其他都是分给了需要的亲朋好友。

可惜,王安石生性比较固执,极力推进新政。但这新政因为水土不服,最终把整个北宋送入火坑,当然这些都是后话了。

王安石在仁宗时期不受重视,仁宗非常不喜欢他,认为他沽名钓誉,做事冒进,不顾实际。在宋神宗时,却因为政绩良好得到肯定,再加上做事勤恳,时机得宜,王安石终于做到了宰相。此时欧阳修已经退隐,天下几乎没有能与王安石比肩的权臣了。王安石势力滔天,新政轰轰烈烈推行,这正暗含了当时神宗愿意做一番大事业的心情。

因为父亲苏洵以前的指点,苏轼对王安石看得很透,却没办法阻止变法的施行。

看到这里,我吐槽下,北宋政坛真的很可笑,真是皇帝文弱,朝堂也没有铁血实干人。原本,管理天下政务的宰相应该由实干家来做吧,真正为国奔波殚精竭虑的宰相,也没空天天谈诗论词吧。王安石本人怎么样?我不了解,我也不做评价。但是我熟悉王安石可不是从他宰相的政绩,至于历史上的王安石变法,在诸多变法改革中也并不出彩,他在民间的个人影响力大概而是那首《元日》吧。

同样认识苏轼也不是他的百年第一科考成绩,而是他的宋词。对比王安石和苏轼,才华比天的李白大仙人的政治命运其实才是正常的。毕竟李仙人不适合朝堂,还是笑傲江湖更适合,他本人也丝毫不恋朝堂,潇洒而去,诗仙就是不一样。

回想我敬佩的诸葛先生,人家文采也很好,但是人家还是为国家殚精竭虑,没空风花雪月,这才是宰相的标本。说实话,你很难想想,比如管仲商鞅魏征诸葛亮这类名相经常吟诗作唱,虽然他们本身文采都不错。

哎,看看这政坛,真的是让人无奈,国家很难前进的。宋朝的政坛副本就是必须会写诗词,不会写的再有能力也入不了皇帝佬的眼。所以宋朝拉胯也是必定的。

不过,从凤翔那段可以看出,苏轼还是有实干才华的,人品也正。

接着看

没过多久,王安石就因苏轼政见和自己不同,将其判官告院。宋神宗熙宁四年(公元1071年),王安石想改变科举、兴建学校,宋神宗诏两制三馆议。苏轼上书议论说:  “要想有人才,先要去了解人才,了解人才的发展与心思。这个了解就在于实事求是,只有实事求是才能发现人才。如果这个原则没有坚持,那么再多的花样也找不到真正的人才................”

苏轼正是用这样的方法,把自己的观点委婉地告诉了神宗。而且这种方法并不具目的性,反而让神宗感觉是自己想到了这一层。

神宗当天就召见了苏轼,问:“目前朝廷政事、法令的得与失都有哪些?你只管告诉我,即使是我的错,也请你明言。”

苏轼回答道:  “皇上有生来就明理的天性。治国之道,不怕不明,不怕不勤,不怕不果断,就只怕求治心太急,听的意见太泛,进用的人才过快过多。希望皇上能守静以压制住急躁,静等着变化自然到来,然后适应它就是了。”

苏轼的话得到了神宗的认同和赞许。

事后,苏轼心中十分畅快,虽然他明白自己的言论一定会得罪王安石,因为建议被采纳之后,新政一定会推迟实施。但是耿介如他,爽快如他,怎么可能隐瞒内心想法。苏轼把神宗的话告诉了其他同僚。王安石心里却十分不快,他认为苏轼根本没有看见新政的好处,而且目光短浅,不适合参与朝政。

王安石一心想要驳倒苏轼,在他的眼里,新政是先知一般的政策,这些人不懂新政的长远意义。

仁宗在位期间王安石得不到赏识,神宗即位后,因为得到了韩维的赏识才逐渐受到神宗的重视,最终成为神宗所信任的人。但后来在推行新法的过程中,韩维发现王安石刚愎自用,为了点醒王安石,韩维几次向王安石提出质疑并进行劝导。

可惜韩维的苦心并没有被理解,他反而被王安石视作阻碍,不久,韩维便被王安石借故贬出了京师。苏轼虽然为韩维感到不平,但无奈他也改变不了什么。

看来,苏轼真的是凭着一腔热血闯朝堂的,他即使看清了一些事情,但是也无法做到自敛锋芒。

苏轼年轻单纯,以为激醒了皇帝甚至有些得意。如果苏洵在世一定会说他的。不得不说那时的文豪有些天真。

其实苏轼不明白,皇帝的明白每天可能会有那么几次,但是真正的该明白的皇帝并不明白,他又不是神,只是占了个最高位置而已。有些事不是一朝一夕能办到的,有些局面也不是个别人能改变的。

皇帝上司容易陷入文字或者才华陷阱,不够坚定,又不够智慧,下属就只能比拼谁能在上司那里得到认同。这种实务之外的内卷,很难让底下优秀的人办成大事。可想而知,苏轼必将面对更多的无奈和打击。

--时与猫璞读书小字--

相关文章

  • 印象东坡

    读《苏东坡传》有感一:印象苏轼 2015-03-04 16:05阅读: 林语堂先生在《苏东坡传》一书中这样评价苏东...

  • 《苏东坡传》有感---侠之大者

    王安石罢相后不久,苏轼也得赦免。尽管苏轼与王安石在政见上有诸多不合之处,但到南京时,苏东坡依然去看望了赋闲在家的王...

  • 我为什么不喜欢王安石

    看完林语堂先生写的《苏东坡传》,对苏轼更喜欢,可也有一个人让我很反感,他就是王安石

  • “鸠”字为什么由“九”“鸟”二字合成? 听听苏轼怎么解释

    分享一篇《苏东坡传》看来的小故事。 王安石和苏轼都被称为唐宋八大家。王安石当宰相期间写了不少著作,讨论字源学还成为...

  • 浅谈王安石变法

    读林语堂的苏轼传的时候,读到了王安石,因为喜欢苏轼,所以讨厌王安石;因为认知片面,所以固执地不去深究;但是,王安石...

  • 王安石的战争

    前些日子读了林语堂的《苏东坡传》,对苏轼的才学文章极是敬仰,但更令我感兴趣的是苏轼一生的政敌——王安石。在中学历史...

  • 日记

    读林语堂先生的《苏东坡传》。 其中写到,苏轼不爱记日记。而王安石记日记甚勤,竟写了七十巨册。 有读者在这里评价说,...

  • 苏东坡传

    这几天看了林语堂写的苏东坡传,他把王安石给黑惨。不明白为什么林语堂这么讨厌王安石。感觉书东坡传是变相的黑王安石传。...

  • 读书笔记二

    《康震讲苏东坡》 宋神宗为了富国强兵,让王安石主持变法。 反对派以司马光为代表,苏东坡也反对王安石变法。 苏轼在政...

  • 《王安石变法与苏东坡颠沛流离的一生》

    文人相轻,苏王犹烈,说的就是苏轼和王安石。宋神宗时期,二大才子苏东坡与王安石,因为在朝辅政意识形态及文学风...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苏东坡传》16 苏轼与王安石朝堂对立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qkhez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