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本知名度很高的书,豆瓣上评价很高,但是嗤之以鼻者也有之。
其实这很正常,这本是经典之处在于提供了一个行动管理系统架构,在这个架构上,需要人们可以通过自己的实践来打造自己的行动管理系统。而对于那些不愿付诸实践,期望能通过这本“奇书”来变成高效能人士,对此书的失望之情也就不难理解了。
所以那些希望获得高效能“武功秘籍”的同学,大可不必浪费时间,金庸大侠告诉我们,秘籍往往都是藏在某个山崖的下面。。。
寻找武功秘籍的路上,人们总是前仆后继.png即使摔得头破血流,幸存下来找到了“秘籍”,翻开一看,上面写着:请阅读《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
尼玛。。。.jpg
其实在开篇第一章,史蒂芬柯维就说了原则远比“技巧”重要。技巧是实践过程中的东西,而原则甚至高于个人的价值观,是人类行为的指南针,不以人类的意志为转移。一个人的思维定式或者地图越符合原则,就越能正确而高效的生活。比起追求技巧,选择正确的原则效能要高的多。
本书总结了七个习惯,在我看来更像是基于效能原则下的价值观体系。对于想提高效能的人来说,这本书只能说是为他们开了一个头或者提供了一张地图,后面的路仍需要自己走。
下面的是我的一些笔记和收获:
- 为人和观念的改变是螺旋式向上的过程——为人改变观念,观念反过来改变为人,如此反复循环,螺旋式向上成长。通过在知识、技巧与意愿三方面的努力,我们可以突破多年思维定式的伪保护,使个人和人际关系效能都更上一层楼。
2.人类在刺激和回应之间有自由选择的自由。
3.积极主动的人专注于“影响圈”,他们专心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他们的能量是积极的,能够使影响圈不断扩大,扩张和成长。
4.对待错误的积极态度应是马上承认,改正并从中吸取教训,这样才能真正反败为胜。我们对任何错误的回应都会影响到下一刻发生的事件,所以一定要立刻承认并加以改正,避免殃及后来,而且我们的力量也会由此得到恢复。
5.以终为始”的一个原则基础是“任何事都是两次创造而成”。我们做任何事都是先在头脑中构思,即智力上的或第一次的创造(Mental/First Creation),然后付诸实践,即体力上的或第二次的创造(Physical/Second Creation)。
6.目标是为了让我们做正确的事,而自我管理系统是让我们把事情做正确。
7.我们可以自由选择行动,但无法选择行动的后果。
8.有效管理是掌握重点式的管理,它把最重要的事放在第一位。由领导决定什么是重点后,再靠自制力来掌握重点,时刻把它们放在第一位,以免被感觉、情绪或冲动所左右。
9.对人不可讲效率,对事才可如此。对人应讲效用——即某一行为是否有效。
10.所谓情感账户,储存的是增进人际关系不可或缺的“信赖”,也就是他人与你相处时的一分“安全感”。能够增加情感账户存款的,是礼貌、诚实、仁慈与信用。反之,粗鲁、轻蔑、威逼与失信等等,会降低情感账户的余额,到最后甚至透支,人际关系就要拉警报了。
11.独立是互赖的基础。缺乏独立人格,却一味玩弄人际关系的技巧,纵使得逞于一时,也不过是运气罢了。处顺境之中,还可任你为所欲为。但天有不测风云,一旦面临逆境,技巧便不可靠了。
12.如果你希望别人了解你的实际需要,首先要了解他们每一个人的实际需要,然后据此给予帮助和支持。
13.长远来看,不是双赢,就一定是两败俱伤,所以我们才说,只有双赢才是在相互依赖环境中唯一可行的交往模式。
14.如果不能利益共享,那就商定放弃交易。道不同,不相为谋,所以我们之间没有期望,没有订立合约,没有雇用和合作关系,这比明确期望后再让对方希望破灭要好得多。
15.在相互依赖的环境里,任何非双赢的解决方案都不是最好的,因为它们终将对长远的关系产生这样那样的不利影响,你必须慎重对待这些影响的代价。如果你无法同对方达成双赢的协议,那么最好选择放弃。
16.双赢的原则是所有人际交往的基础,包括五个独立的方面:“双赢品德”是基础,接着建立起“双赢关系”,由此衍生出“双赢协议”,需要“双赢体系(结构)”作为培育环境,通过双赢的“双赢过程”来完成,因为我们不能用赢/输或输/赢的手段达到双赢的目的。
17.敢作敢为和善解人意是双赢的必备条件,其间的平衡点是成熟的重要标志。如果我足够成熟,我就会乐于聆听,善于沟通并勇于面对。
18.富足的心态(Abundance Mentality)源自厚实的个人价值观与安全感。由于相信世间有足够的资源,人人得以分享,所以不怕与人共名声、共财势,从而开启无限的可能性,充分发挥创造力,并提供宽广的选择空间。
19.人们可以用双赢标准进行自我评估。传统的评估方式使用不便而且浪费精力,双赢协议则让人们根据自己事先参与制订的标准进行自我评估。只要方法得当,结果就是可靠的。即使使用双赢绩效协议的是一个七岁的小男孩,他也可以判断自己在清理庭院方面做得怎样。
20.合作精神对解放和提高生产力而言,同竞争一样重要。双赢精神无法存在于你争我夺的环境中。
21.通常情况下,问题都源于体系,而不是人。再好的人置身于一个糟糕的体系中,也不会有好结果。
22.事实上,大部分人都是这么自以为是。我们的聆听通常有层次之分。一是充耳不闻,压根就不听别人说话;二是装模作样,“是的!嗯!没错!”三是选择接收,只听一部分,通常学龄前儿童的喋喋不休会让我们采取这种方式;四是聚精会神,努力听到每一个字。但是,很少有人会达到第五个层次,即最高层次——移情聆听。
23.移情聆听是指以理解为目的的聆听,要求听者站在说话者的角度理解他们的思维模式和感受。
24.移情聆听是有风险的。只有当你做好了被对方影响的准备,才能深入到移情聆听的阶段,而这是需要足够的安全感的,因为这时候的你会变得很脆弱。从某种意义上说,这很矛盾,因为在影响对方之前,你必须先被影响,即真正理解对方。
25.我们在听别人讲话时总是会联系我们自己的经历,因此自以为是的人往往会有四种“自传式回应”(Autobiographical Response)的倾向:
价值判断——对旁人的意见只有接受或不接受。
追根究底——依自己的价值观探查别人的隐私。
好为人师——以自己的经验提供忠告。
自以为是——根据自己的行为与动机衡量别人的行为与动机。
26.表达自己并非自吹自擂,而是根据对他人的了解来诉说自己的意见,有时候甚至会改变初衷。因为在了解别人的过程中,你也产生新的见解。
27.统合综效的基本心态是:如果一位具有相当聪明才智的人跟我意见不同,那么对方的主张必定有我尚未体会的奥妙,值得加以了解。与人合作最重要的是,重视不同个体的不同心理、情绪与智能,以及个人眼中所见到的不同世界。假如两人意见相同,其中一人必属多余。与所见略同的人沟通,毫无益处,要有分歧才有收获。
28.凡是创新就得承担,不怕失败,不断尝试错误。只愿稳扎稳打的人,经不起此种煎熬。
29.缺乏安全感的人认为所有的人和事都应该依照他们的模式。他们总想利用克隆技术,以自己的思想改造别人。他们不知道人际关系最可贵的地方就是能接触到不同的模式。相同不是统一,一致也不等于团结,统一和团结意味着互补,而不是相同。相同毫无创造性可言,而且沉闷乏味。统合综效的精髓就是尊重差异。
30.自以为是的人总以为自己最客观,别人都有所偏颇,其实这才是画地为牢。反之,虚怀若谷的人承认自己有不足之处,而乐于在与人交往之中汲取丰富的知识见解,重视不同的意见,因而增广见闻。此所谓“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31.人生最值得的投资就是磨练自己,因为生活与服务人群都得靠自己,这是最珍贵的工具。工作本身并不能带来经济上的安全感,具备良好的思考、学习、创造与适应能力,才能立于不败之地。拥有财富,并不代表经济独立,拥有创造财富的能力才真正可靠。
32.要实现这个良性循环,就必须学习、坚持、实践,并沿着螺旋式上升的路线不断提高实践的层次。如果以为做到一项就已足够,完全是在自欺欺人。为了不断进步,我们必须学习、坚持、实践——再学习、再坚持、再实践……
33.刺激与回应之间存在一段距离,成长和幸福的关键就在于我们如何利用这段距离。
34.我们尝试过自外而内的手段。我们彼此相爱,于是想通过控制自己的态度和行为,靠有效的人际沟通技巧来消除分歧,但这只是权宜之计,作用有限。只有从最基本的思维和行为模式下手,才能根除长期的潜在问题。
35.如果一个人无法改变自己的思想构造,就永远无法改变现实,也永远不可能取得进步。
附网上拿来的脑图一张:
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思维导图.gif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