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4、美诺开创的思想方法(埋在泥石流下面的72天—穿越死与爱之74)
美勒托和色诺芬返回去拿绳索,我们仔细检查了眼前这个装置。它的设计并不复杂,但十分实用,外面送进来的东西非常准确地倒入下面的坑底,下面只要有一个接收食物的大篮子就行。但我们没看见下去或者上来的梯子,是不是当初美诺下去的时候,有一个长木梯,她下去后,就把梯子给收起来了?这样上面的来人是下不去的,她出来的时候,当然可以再次搭上梯子就行了。
美勒托他们回来,我们试一下那个装置,觉得够结实,就把绳索的一端固定在那个装置上,给美勒托绑好腰身,慢慢把他放下去。大概放了有十几米,就到了底部。美勒托在下面一阵哀鸣,他大喊没有,没有美诺老师!我们赶紧收起绳索,又放色诺芬和柏拉图下去,他们在下面呆了几分钟,就都上来了。他们说,下面看到堆了将近二年的食物,大都已变质,但没有野兽或者虫子来吃。坑底有个很大的空间,就是再往下面倒几年食物,也填不满这个坑。那么美诺老师在哪了?我们赶紧回头,返回刚刚路过的那个分叉,朝右边冲去。
右边的路十分难走,应该是自然洞穴,没有经过人力修整,而且拐弯很多,好在没有岔路。但有上坡和下坡,不过好像这边有一些自然的通风缝隙,空气充足,所以,走进去很深了,呼吸也不难受。大概走了好几百米,终于到了一个比较大的厅堂,有一百多平米,有一些罐子,应该是饮料或者是水,但没有食物,而我们一心相见的美诺老师果然在这里,但已经成了一具干尸!
美勒托,一下子就失控了,他大哭起来,要扑到那具脆弱的干尸上面,色诺芬赶紧抱住他,米尔托和我也在一旁拉住他。
就是用再多的词汇也难以描述当时在场这些人的心情。美诺是坐着的,膝盖上还有一块长长的绢布,拖在地面上,上面记载了她入洞后那几天的事情。里面有一段话是专门写给美勒托的,是交代美勒托回到她的住宅书房里,那里有一些笔记,这些笔记是留给美勒托的,她让自己的这个忠实弟子负责处理她的遗物,尤其负责她精神遗产的整理。
我们从洞穴里出来,色诺芬和我留下来陪着美勒托。后来米尔托走了,又返回来,她很担心美勒托的情况,回来负责给我们几个人做饭吃。过了一会,柏立克和艾德曼,以及安提亚都跟萌宝一起来了。他们6个执政官,除了死去的美诺,和还不能马上通知的苏格拉底之外,都到场了。考虑到苏格拉底跟美诺的特殊关系,再加上他这几天身体不好,已经被克桑蒂接回家伺候了,我们刚刚在洞中就商定了先不告诉苏格拉底美诺出事的消息。
按说,一个执政官去世,应该马上召集公民大会,宣布此事,并补选执政官,但此时正在备战,加上苏格拉底的事情还搁在这里呢,我们建议还是暂时不让外部知道这件事。
为了不让我们几个分心,米尔托自愿留下来陪美勒托,负责安抚他的情绪,料理他的日常生活。色诺芬和柏拉图也答应每天来看一次美勒托,柏拉图还带来另一个师弟克里迪亚,这个人比较幽默,会时不时地冒出一句冷笑话,搞得你即使当时没有心思笑一下,心里面也会留下那个笑意,说不定在后来的某一刻,你突然就想起那句话,就控制不住自己的发笑神经。
后来,我们还是一起去看了苏格拉底,看见他精神挺好,就把美诺的事情告诉他了。他没说一句话,而是自己默默地走进里屋,静静地躺了下去,闭上双眼,泪水无声地流下来。我在旁边看了一会,好像看见自己躺在太平间的停尸床上,眼窝深陷,但泪水不绝地淌出来!我知道,如果这时候,即使不在家里,苏格拉底也会找个地方,平躺下去的,因为只有这样,他才能让自己可以平静地呼吸。我们是同类人,我太知道一个人到这时候应该怎样才能保护自己,和自己身边的人。因为,身边的人时刻都在注意着你,会因为你的情况而影响他们的内心。
几天后,我们去陪同美勒托整理美诺老师的遗物,尤其是她留下的那些笔记。美勒托把其中几箱子的美诺笔记交给我,他说,苏格老师,你对美诺老师和苏格拉底老师的理解比我更透彻,所以,给你先看,看看有没有可以帮助你说服苏格拉底的资料。
我在美诺草稿里看到了很多令我惊讶的第一手资料,但我没有权利独自向外发布,如果世人想知道这位伟大的探索者在她所开创的那些新领域里所作的最初探索,应该去找美勒托,只有他得到美诺的授权,可以处理和对外发布。
不过,如果你一直跟随这部小说进行探险,那么,你已经进入美诺的内心世界,因为,写到萌宝所在的这个岛屿,我叙述的角度就已经更为转向事件里的人心,故事的推进也离不开人物内心的转折,这正是美诺所关注的核心。
我在这里再系统地回顾一下这个岛屿上的一些思想大师的思路,这一次采用典型的美诺方法,也就是从内心感受出发去看世界,能看到什么呢?
这里公认的第一个思想导师是荷马。这个盲诗人,自己口述,别人记载,记录下了人类最初对世界奥秘的理解。那时候,肯定有更多的不解,对于那些无法用人力解析的事物,荷马史诗都归结到神迹,认为有一群神在背后主宰这个人类世界,人间一切不解和困惑,都是超越了人力的神的操作。
想想吧,如果内心里有神,是不是就会很安心呢?不管你做什么,只要不得罪神,就可以得到庇护。因而,荷马史诗,不仅仅解释了不可解的事物,还为那时候的人,提供了心理安慰。人们只要用心观察,行事谨慎,就能发现神的意志,这样为人主动修炼自己的品性提供动力。神的信仰就是安定人心,修炼品性的一个内驱力。神象征了人心自我约束和自我提升的内在奥秘。当然,也是人心固化自我,思想懒惰,愚昧迷信的发源地。分别在积极与消极二方面代表了世界最初的二种力量,积极一面是向外的发展和向内的稳定平衡,消极一面是混乱破坏与呆板死寂。
接着,打破神力的泰勒斯,看到了万物中的水。如果你能在一切事物里看到水的品性,你必具有超绝非凡的洞察力。水的流动不居和浸润万物都意味着世界具有一种内在的统一性,它的本性是下沉的,朝向深处,也无处不在。泰勒斯把人的目光转向了事物的内在最底层。水深沉入底而又浸润万物,象征了内心那种暗黑无底的追索以及遍及一切的视野。
泰勒斯的学生阿曼德则把泰勒斯的水发展成更为一般化的无限,从而把具象的水提升到无形的唯一性。这是更高级的抽象,象征了每一刻的内心都既是眼下的此在也是遍及一切的无边整体。
其后的阿曼尼发现阿曼德走得太远,无限性虽然是世界的一种唯一品性,但在万物里发现无限,对于普通人是不现实的,他在泰勒斯的水和阿曼德的无限之间选择了一个中间点,说,万物可以归结为一个特征,就是气。气虽无形,但还是可触的,它具有水入万物的特征,同时又避免了水只会下沉而无法清扬向上的缺陷,同时它跟无限一样遍布世界任一缝隙,但又不像无限那样难以捉摸。阿曼尼的气,虽然也有水与无限的那种遍在的普遍性,但在内心感触上,失却了水重入底的那种深沉凝重,它的优点是轻灵飘逸,毫无阻隔地穿越心与物。气象征了内心的通透性和轻灵无形。
后来的毕达哥拉斯发现了万物之中的数量关系,当然,如果你给遇到的每一样东西都赋予一个跟其他东西相关联的值,或者可以用其他东西衡量的值,就像你揪住一个人的基本品质,无论这个人怎么蹦跶,都离不开这个基本品质,所差仅是程度而已,这样,你就抓住了这人的数量关键。比如,如果你给这人装了心率测试仪,从心率变动就可探知这人的内心稳定性或者情绪波动情况。但万物真的有一个心率一样的共同特征吗?毕达哥拉斯相信一切事物的深处都必有数的关联,这是对的,但困难的是如何建立一个一般的数量基点,比如正常心率的范围?还有就是怎么测得对象相对于基准数的差异呢?其实,数的关联,就跟水或者气的遍在性是一样的,区别在于,数量化就具有了可操作性,这在后来的电子化时代,尤其是进入数字信息化时代,万物之内的数量本质成为描述世间任一瞬间万物真相的存在性依据。数量关系是一个内心里的平行线索,就像是一个人,一边走路,一边放出一根线一样,寻找这根线,就可追索到这人一路上所经历过任一地点。
接着,思想者返回了具象方法,比如赫拉克利特就把存在的根源和本质归结为火,或者如火一般变动不居的特质。跟大多数思想者都喜欢缄默不言一样,赫拉克利特有一次被人问,为什么不说话?他说,好让你们唠叨个够。这十分跟我相像。我在多数场合时缄默不语的,尤其时人多杂乱聚合的场合。赫拉克利特以火象征人心里面向上的运动,跟泰勒斯的水是朝下的不一样。一个不绝地奔向天空,一个是不遗余力地钻入最底层,它们的共同在于变动不居,它们的差异在于趣味方向的不同。
巴门尼德最著名的论断是存在者存在。这是肯定一切发生的事物都具有存在性,而不发生的就是不发生,也不会存在。所谓发生或者不发生,只是对于感知主体而言的,对于无法感知的事物,主体无法判断其存在性。这种论断,其深刻性在于,当世界演化到只有意识的自我意识的时候,对存在性的把握就是关键的了。
美诺之前还有一个流派,也提出了对于世界的基本描述方法,这就是以留基伯和德谟克里特为代表的原子学派。他们认为存在有一种最基本的质料构成了世上的一切,这就是原子。寻找最基本质料的愿望是合理的,找到最基本的共同性,就可以建立最基本的构造原理,从而把握世界变动的规律。原子也象征了人心里面最基本的要素,比如感知和情绪,它们构成了更高级的精神信仰和知识体系。原子学派的困难在于,什么样的存在才是最基本的?似乎很难确定最基本的标准,只要你在追问,你就可以发现更基本的存在。无论是向外,还是向内,世界都不会在某一刻停下来,给你抓住那个最基本的存在。而且,更为困难的在于,你的追问本身也在创造着新东西,也许最基本的存在并不在对象,而在追问本身呢?那么,只要你停止追问,你是不是就到达了最基本之处?这也许可以解释为什么,美诺和苏格拉底都在最富盛名的时候,突然主动终止了他们的生命,从而也终止了他们对世界与自我的提问。他们一定是发现了某些原子学派所梦寐以求的某种最基本之物,他们找到了原子吗?他们可以心安理得地离世了吗?
为了更好地说明美诺思想方法的开拓性,我在这里直接发布美诺的一篇短文,你们可以在其中看到这位人类思想的开拓者,在她所处的时代,所做的一些开创性的思考。
物的意识(美诺遗文之一)
苏格的说明:美诺遗留下来的笔记里有一些文稿,集中解释了她思想里一些异于前人的新观点。这些文稿通常很短,言简意赅,每一篇只说明一个论点。这里公开其中一篇,这是得到美勒托授权的,他同意我在自己的论著里全文引用这篇短文。不过,他想不到我会把它用于一部富于传奇色彩的长篇故事里。美诺全文如下:
物即物的意识。这里有二个基本前提,一是巴门尼德的存在者存在。二是存在即被感知。后者,虽然还没有人明确提出,但是不言而喻的。(苏格注解:其实这句话也出现在二千多年后,英国哲学家贝克莱表述中。应该是贝克莱的独自发现,因为,那时候美诺的此文还未公开发布。)
先看巴门尼德的观点。存在者必然存在,只要发生即存在。我们把自己分为物和意识二部分,区分出我的身体与我的思想,这是因为我此刻在写作,我写作的动作,由我的身体完成,驱使我写作的内驱力来自我的思想,而且我书写出来的内容也是我想到的东西。那么,我的思想是已经发生的事实,它是存在的。存在者存在,就是肯定一切发生者的存在性。
现在我们要把人的意识推之到物本身,从人的意识到万物皆有的物之意识。
试想,一具肉体,为什么会具有思想?有人认为人的意识不过是人体的一个机能,是为人体在自然界生存服务的。这当然难以否定。它是有道理的,所以存在者存在,那么,意识一旦发生,即使它是作为机能而发生的,它也具有自我存在性。
现在我们要问,为什么一具身体可以发生一种新的技能呢?如果它的内在品质里不具有发生这种新技能的基础,它又怎么会造出这种功能?所以,人体这个东西里面是有发生意识的基础的。
新的问题是,只有人这具身体才可以发生意识吗?别的物就不行吗?谁能阻止万物皆有意识这件事?
在没有找到可以阻止万物皆有意识的时候,我只能相信所有物质形态都有意识。现在只要说明,如果万物皆有意识,为什么只有人的意识为我们所知,而其他物的意识并没有被我们感知?
这就要引入目的论了。(苏格注解: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美勒托的目的论原来是来自老师美诺的原创思想。)我们要问,意识的目的是什么?因为人的意识具有保护人,为人所用的目的,所以,人的意识具有主动性。而其他物的形态缺乏存在的目的,它们根本不需要主动行动,所以,它们的意识也是消极的,不对外发起任何动作,当然也不为外界所感知。
下面我们会涉及存在即被感知原理,就会更加明白为什么被感知的意识,才是对于我们有意义的意识,而我们只知道被感知的意识,那些未被我们感知的意识,对于我们是不存在的。
不过,我们说人有意识,所以我们可以感知人有目的的行为,并通过人的行为间接感知到人的意识。但我们也可以感知其他有目的的物质形态,比如别的动物,所以,我们可以根据动物行为感知动物的目的,从而感知到动物的意识。
因而,我们在这里就要重新审视前面说到的,其他物质形态不表现自己的目的,是不是它们就没有目的呢?我在这里修正前面所说的其他物质形态没有目的的说法,而相信,任何物质形态都有目的,但很多物质形态的目的,不为我们感知,它们的意识所驱动的它们的行为也不为我们感知而已。
所以,我们在这里就进入前面所说的第二个前提,存在即被感知。
我们只知道被我们所知道的东西,那些不为我们所知道的东西,对于我们是不存在的。因而,我们的世界随着我们认知范围的扩展而扩展。我们只活在自己的感知中,离开感知范围,就没有我们的存在。因而,存在就是被感知。
那么,我们可以感知别人的行为,并通过别人的行为感知行为者的目的和意识。对于不主动发起行动的物质形态,我们就不知道它们的目的与意识。比如一座山,一条河,我们不去惹它们,它们一般不主动干扰我们的生活。所以它们是不是有意识呢?我们不知道。但我们不能就此认为一座山和一条河没有自己的意识。
万物皆有意识,只是它们的意识并不都为我们所感知,我们只感知我们感知到的,对于感知不到的,就不知道它们怎么样。
那么,为什么会有主动干扰我们的物质形态,比如人,比如动物,还有更多物质形态并不干扰我们?这就是它们各自的品性差异。从来不主动打扰别的存在形态,但默默承受别的存在形态对其干扰,破坏,改造,并加以利用,这就是多数自然事物的天然品性。一个真正的修炼者的修炼目标是不是也具有如此超越性呢?超越自己生命原有的局限性,可以隐忍到如山海河川那样地宽容,可以像一块巨石那样默默无声地忍受他者的欺凌,直至灰飞烟灭也不作任何反应?
物的意识,毫无反应的意识,可能是最为深切的关爱,有谁的恩情,能比得上这份无声的奉献?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