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日,一篇注明作者肥肥猫的网文《上海是怎么错失这些年的互联网机遇的?》短时间内就冲上了10万+。文章分析了上海性格中存在的若干缺陷对造就类似BAT这样的互联网巨无霸产生的致命影响,并且耸人听闻地指出:上海没有抓住这十几年的机会,足以让人痛心疾首。上海的优势已所剩不多。
毫无疑问,肥肥猫的网文引来了大量的反驳。中共上海市委机关报《解放日报》的新闻APP《上观新闻》25日发表首席评论员文章,温和评论说,“听到类似的批评声——哪怕是更尖锐、更夸张甚至有些荒腔走板的批评声,这座城市都需要有一种“闻过则喜”的雅量。”同时,上观也用“抛弃应当抛弃的、改变可以改变的、坚持必须坚持的,既有冲力、又有定力,发展才算称得上“睿智””这句话,表达了对肥肥猫一文结论的不认同。
有的批驳网文更为极端,一篇题为《上海没有错失互联网》的文章,干脆全盘否认了肥肥猫的观念,在结语中宣称:上海是有缺点的。但是,上海的缺点,绝对不是“肥肥猫”写的。对于以上指控,我们一条也不接受。 那么,上海有没有错失互联网机遇呢?
上世纪末,互联网产业开始在国内兴起。京沪粤三地集中了一批国内最初的互联网产业,当时,大量的互联网企业缺乏明确的盈利模式,找资金、造概念、搭平台,圈眼球,拉广告,成了互联网企业的主要工作,北京的新浪、搜狐,深圳的腾讯,都在大量的烧钱中苦苦寻找盈利模式。倒是上海的互联网企业,比如携程,比如易趣,就务实得多,尽管也烧钱,但一开始就有明确的营收途径,剩下的问题,似乎只有如何做大了。
二十年过去了,讲情怀的互联网企业都成了巨无霸,做得风生水起,而模仿美国亚马逊模式的易趣早已不知去向,携程也面对着大量的业内竞争分化,活得战战兢兢。 这个发展轨迹,恐怕不是单纯用城市性格能够解释的。比如易趣的失败和此后淘宝的成功就足以写上几本书来探讨。
上海有没有错失这些年的互联网机遇,答案是毋庸置疑的,就像肥肥猫在文中所说的,今天的互联网打工者、互联网创业者、互联网投资者,他们打拼的首选,往往都不在上海,BAT这些中国互联网的巨无霸,也没有一家落户在上海,无论反对方拿出多么漂亮的经济数据,在这些事实面前都是苍白无力的。
当然,如果肥肥猫把文章标题改为《上海是怎么错失BAT的?》,恐怕文章效果会更好一些。 但是,与其说是上海错失了这些年的互联网机遇,或者说错失了BAT这些互联网之星,不如说是上海错失了高风险、高产出的风投机遇。如果上海的经济定位于稳健的发展,那么,高风险的互联网产业,确实不适合上海这块土壤。
问题不是现在,而是在未来。
连普通人都能看出来,在传统行业日益滞涨的前提下,互联网企业在经济增长中的驱动地位日益突出,BAT等互联网巨无霸已经成为一地经济发展的重要发动机,在这样的情况下,没有BAT落户的上海,未来拿什么与北京广州深圳杭州竞争,怎样确保自己经济上共和国长子的地位?
这才是我们今天讨论上海有没有错过互联网机遇的意义所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