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有一个七岁的女孩对你说
她想当妈妈
你会不会像我一样惊讶?
“七岁的时候
你有什么梦想?”
我听到过各种务实的答案
也听过比较超现实的答案
有一位女性朋友说:
“我七岁的时候,就想当妈妈”
换个角度想
七岁想要当妈妈
是件让人细思极恐的事情(不敢胡乱脑补)
后来她补充说:
“小时候觉得我妈很厉害
没有做不到的事情
很想要像她一样”
误以为平凡的日常
隐藏不平凡的故事
孩子
总是用锐利的童真
解剖复杂的人性躯壳
发现属于自己的情感与灵魂
关于妈妈和女儿的关系
不仅相爱
也常相杀

张爱玲在《天才梦》里
提及自己七岁时写过一部小说
内容是描述一位失恋自杀的女郎
但“从上海乘火车到西湖自杀”的情节
被妈妈批评不符合逻辑和常理
张爱玲却认为西湖诗意的背景
足够作为死亡的美丽终点
小孩在成长阶段里
接触最亲近的成人就是父母
所以
父母的期待、鼓励、责备
皆会留下烙印一样的记忆
影响小孩未来成长的方向
我想
要不是张爱玲有自己说的“固执”个性
可能早就放弃写作这件事了

长大后
妈妈从法国回来
仔细“研究”了一下张爱玲
用到“研究”这个比较用力的动词
代表妈妈对本该熟悉的女儿感到十分陌生
甚至还说:
“宁愿看你死
不愿看你活着使你自己处处受痛苦”
不晓得这里的痛苦是指什么
若单纯在说张爱玲生活的无能与不懂人情世故
那从现在的眼光来看
不免有点小题大做了
但是
张爱玲应该还是感受到了不可言喻的压力
才会觉得在妈妈回来之前比较好
学校的生活让她获得自信与自由
外人
只看得见张爱玲华丽的外表
动人的文字
以及过人的天份
但你不是她
你感受不到“华袍上的虱子”
那些虽不致死
却足以把人逼疯的小虫子
咬在身上的痛苦与难受
一个人的痛苦
只有当事人才懂
写完《天才梦》
张爱玲十八岁
再过不久
二十三岁的张爱玲
应该穿着华美干净的袍子
自以为已经抖落了那些咬啮性的小烦恼
准备进入人生的另外一个阶段
她却没注意到满地虱子正沿着地板缝隙
慢慢爬上袍子的边缘

附带一提
昨天的飞机上
看到有人在读张爱玲
四十年前胡兰成恰在这天去世
地点就在此时举办奥运的城市
“岁月静好
现世安稳”
这句话出自胡兰成之手
写在他与张爱玲的婚书里
胡兰成初见张爱玲时说:
“你的身裁这样高
这怎么可以?”
高与不高
并不关胡兰成何事
但那刻说出口
仿佛就关他的事了
从此
张爱玲的事
也是胡兰成的事
然而
静在当下
好未长久
现世安稳与否
始终与人有关
自己想要安稳
也要看别人肯与不肯
从小到大
皆是如此
(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