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喜欢长久地待在舒适区里毫不作为,以为如此就可以不受伤害或不经验痛苦。因为每当我们在生活中遇到一些事情和挑战,需要踏出舒适区时,一种莫名其妙的恐惧感就会出现。
通常我们会第一时间对这种“无名的恐惧”做出一种自动排斥的反应。看起来是在保护自己躲避伤害及痛苦,实际上是拟构某种伤害与痛苦,并将其夸大,从而让自己信服头脑给出的保护策略,拒绝向前走、迎接挑战。这是无效的恐惧行为模式。
只有当我们拥抱恐惧时,恐惧才会变成一种助力。走出舒适区是练习如何使用恐惧力量的最好方法。
01
走出舒适区的秘籍——从不习惯,不喜欢做的事情做起
比如早睡早起,更换自己穿衣服的固定风格,或者尝试自己没吃过的不喜欢吃的东西,包括很多微小的日常习惯。在日常生活中,训练自己先尝试那些不习惯、不喜欢的事情。从很小、力所能及的事情做起。
想要彻底打破舒适区,首先就是要不断扩大它。这种扩大势必要由小及大。如果一上来就挑战自己非常恐惧的事情,很容易失败,打击自信,反而滋生出更多的恐惧。从小事入手,让自己承受恐惧的能力在一次次踏出舒适区时一点点增长。改善恐惧行为模式绝对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改变是积累而来的。很多人试了却失败,原因就是急功近利。
02
每个人舒适区的大小都不同,因此能够控制的恐惧量级及迎接挑战的能力也不同
从小到大我都是个喜欢不断扩大舒适区的人,在很多方面懂得运用恐惧的力量。如刚拿到驾照的第一天,我就做了一个决定——连续一周,每天在晚高峰期间,一个人开车从这个城市的西头开到东头,并且选择最难的路线。如果我可以坚持一周,就可以成为一名自信的驾驶员。于是,我开着新买的手动挡车,在到处都是破路的丘陵地带城市,每天一个半小时,由这个城市的西开到东,再返回。第一天路上我一共熄火了6次。被出租车司机骂了两次,被私家车司机嘲笑了一次,被无数的车嘀嘀无数次。我的衣服都湿透了,紧张到要死。第一天回到家,头脑中有个声音说:“明天不去了,不去了。”可第二天,我还是继续了。就这样,一周后我已经可以自信地驾驶,完全不像新手。
当我们踏出舒适区时,刚开始觉得害怕或者不自在,都很正常的。我们必须意识到,陈旧的无效恐惧行为模式试图阻止自己改变。我们要集中注意力,有意识地去突破这种旧模式。觉察自己的模式,在这个过程中就显得十分重要。
03
舒适区具有保护作用
你的舒适区会确保你不是一个人逛街,会避免与人发生分歧,会让你在被欺负的时候一声不吭……
事实上,舒适区的保护是虚假的。它只是将我们的自我形象限定在一个范围内。当你开始走出舒适区,就意味着开始打破自我形象,打破对自己的种种刻板认同。
成长就是这样开始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