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重解答》
内容简介:1938年,午夜的伦敦,一个人大模大样地在巡警眼前晃悠。诡异的是,他穿着300年前,伦敦大瘟疫时候医生的服装。然后,更惊人的一幕出现了:巡警眼看着这个人在面前离开,然后无意间发现,明明刚翻过的垃圾桶里竟然凭空出现了一具尸体!为了解决这个案件,主角赫斯特警官反复推理了六次,每次都是在自以为无懈可击的时候,却又被无情地推翻。直到侦探登场,解答了第七个最重要的问题:这一切,究竟是为什么?
注意:以下内容涉及剧透!
先来看一个小情境:A来到两个侦探面前述说了一起事件——他在门外偷听到B和C达成了一项对决约定,要么B谋杀一个人,而把线索设计成指向C;要么C谋杀一个人,而把线索设计成指向B。
两个侦探开始假设可能,按照他们的说法就是:列举所有可能的假定,然后逐步消除不合理的假定。
第一种假定:B和C在愚弄A,也就是一出小闹剧。
反驳:B和C无法得知A会在门外偷听。
第二种假定:A想谋杀某人,并且把线索设计为指向B或C,因此独自编造了这个故事。
反驳:不合逻辑,只会给A带来更大的风险。
第三种假定:ABC合谋欺骗两个侦探。
反驳:无意义行为。首先,如果是开玩笑,ABC和两个侦探的关系并没有达到如此程度;其次,如果是搅乱警方视线,A的陈述却又向两个侦探透露了一些关键线索,导致侦探把不久前的一桩谋杀案和BC联系在一起,这种行为不合逻辑。
第四种假定:A与B合谋编造了故事,为了在实施谋杀案后嫁祸给C。
反驳:无法解释这个故事中的某个点和不久前的谋杀案牵扯在一起的问题。
第五种假定:与第四种类似,这一次变成A与C合谋嫁祸B。
反驳与前一条一样。
第六种假定:A所言属实,B和C确实定了这么一个决斗协议。
暂无反驳,但也不能确定。
从以上故事不难看出,这种分析方法就像平时玩的推理题目:列出所有可能性之后一一排除,最后总有一个符合逻辑。这也是所谓的数学方法。在上面那个故事中便是用了这样的方法,把上述六种假定简化一下,其实就是:
1.B和C在说谎;
2.A在说谎;
3.ABC都在说谎;
4.A和B在说谎;
5.A和C在说谎;
6.ABC说的都是实话.
(按照当时情况,不存在B单独说谎,而A和C是诚实的情况;也不存在C单独说谎,而A和B是诚实的情况。)
综上,这六种假定包含了这个事件中的所有可能性,似乎已经不存在第七种可能性了。
那么事实果真如此吗?
上述故事的情节出自当代法国侦探小说作家保罗•霍尔特的《第七重解答》。在这本书中,两个侦探中的另一个人(简称为图博士)认为,还存在第七种可能,他认为之前的六种假定只是单纯的数学分析方法,而在案件当中存在着“一个至关重要的、任何科学都无法控制的因素:人的因素”。
他是如此批判前面的六种假定:“这些分析是建立在一条准则之上的,这条准则从某种程度上说很正确,但是它的局限性也很危险:一件事情要么是真实的,要么是虚假的——要么A在撒谎,要么A没有撒谎,诸如此类的分析……但是,请您注意,撒谎的是人,而不是机器。有时候,人只是偶尔说一些无关紧要的小谎言,在某些情况下则会说很多谎话。所以说,在绝对诚实的人和谎话连篇的人之间,存在着不同级别的撒谎者。而每个人撒谎的方式和撒谎的性质都千差万别。有些人只在心神不宁的时候掩盖真相,另一些人撒谎纯粹是为了寻开心,还有人只在特定的问题上撒谎……”
因此,图博士坚信还有第七种可能。
图博士的这一段话其实非常精辟。事实上,ABC都没有完全说谎,但也没有完全说实话,每个人因为不同的目的都不同程度地撒了谎。
接着来梳理一下案件的真实脉络:B(爵士)是凶手,他的目的是把谋杀案都嫁祸给C(演员)。首先B,C,一个魔术师和受害者策划了一个恶作剧。恶作剧对象是受害者的房东夫妇,原计划是通过魔术让受害者在走廊突然消失以此恐吓房东夫妇。然而中途受害者“意外”身亡,实际上是B杀的。但是C和魔术师以为是意外,为避免麻烦,就把受害者扔在了街道上的垃圾桶里。之后B通过一系列布局把线索指向C。
然而,警方却对此案无能为力,再加上其它一些因素的促使,B开始实施第二个计划。B告诉C他怀疑A(秘书)偷家里的藏品还喜欢在门外偷听,于是B和C计划了开篇所说的故事,在房间里表演了一出决斗约定。而另一边,A其实是个老实人,B却通过某种办法唆使了A偷听那场表演,并用为了避免C杀人的理由,让A把偷听到的事告诉侦探。这场表演中暗藏了一些关于上次谋杀的线索,于是B成功使两个侦探把怀疑的目光转移到C身上,当然也包括B。
最后,B再次精心布局,谋杀了A,并伪装成正当防卫且成了自己在另一个案子中的不在场证明;又去假装谋杀魔术师,并设计各种线索指向C。最终目的就是让C被送上绞刑架。
这便是整个案件的真实面目。
回到开篇的那个故事,在那个故事中关于ABC谁在说谎的问题,其实已经很清楚了。抛开整个案件不谈,只从这一个事件来看:A基本如实述说了他的所见所闻,但他隐瞒了他之所以来告诉侦探这些事情其实是受到B的指使,正相反,他在叙述中多次强调让两个侦探不要把这件事外泄,尤其是B;B在表演,所以他在撒谎;C在配合着B表演给A看,其实也在撒谎。
这是单从这个事件来分析,其实基本符合六种假定的第一种:B和C在合谋欺骗A。无论是从侦探还是旁观者的角度来看都是这种情况,但是从其它的角度来看又会有什么不同呢?
如果从C的角度来看,在他看来他的确就是在和B合谋欺骗A,依然符合六种假定中的第一种。
如果从A的角度来看,A则会认为是他和B合谋阻止C实施谋杀,这就类似于A和B欺骗C,同时也就和第四种假定相仿了,虽然与侦探的推理并不完全一样,然而就本质而言是一致的。
如果从整个案件或者从B的角度来看,又出现了新的状况,整个案件中B其实既欺骗了A,也欺骗了C。所以在开篇那个故事中,A和C的所作所为都在B的计划之中,两个人很老实地执行了B的计划,而撒谎者则是B。于是第七种假定出现了,也就是如同书名所言——第七重解答。
然而我想得出的结论是:第七重解答实在是一个彻头彻尾的伪命题,是作者抛出来的一个华而不实的烟雾弹。
当两个侦探听完A述说的事件后,他们并没有真的用纯粹的数学方法去思考所有的可能性,实际上他们根据当时了解到的一些有限情况,已经下意识(或者是作者有意为之)的把一些可能性排除了,书中压根没有提及。这些可能性就是我在前面简化六种假定时在括号里所写的内容,即:
7.B在撒谎;
8.C在撒谎.
的确,按照当时所了解的情况,第7和第8两种假定是几乎不可能的,但是后来的事实证明,所谓的第七重解答就是他们压根未提及的第7种假定,而遗漏的这两种假定是完全可以用数学方法分析出来的,只要他们能够暂且抛开案件的具体情况。可惜的是他们从一开始就未使用纯粹的数学方法。
诚然,案件本身比这些假定要复杂得太多了,并非把假定都能找到就可以成功破案。我依然赞成图博士所言“撒谎者存在着很多不同的级别”,也因此案件本身是错综复杂的,必须加上“人的因素”才有可能看清事物的本来面目,但如果就此贬低数学方法则是万万不可,先用数学方法进行分析依旧是一个不可或缺的基础。
从这本书中也看到了,虽然作者力图强调“人的因素”的重要性,且因此有贬低数学方法的嫌疑,但是最终的结果是仍然不能跳脱出数学方法的框。即使案件因为有了人的因素而错综复杂,但究其本质,它还是从最基本的数学分析方法中逐步演化而来的,就如同一颗种子逐渐成长为参天大树。没有那颗种子,大树也就无从谈起,而数学方法就是那颗种子。
PS:祝愿施拉小姐和演员去美国后能过得幸福,尽管人生而艰难。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