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爱53追寻自我

作者: 玩哲录 | 来源:发表于2018-12-07 21:45 被阅读810次

    人生的第一问题,是追寻“自我”。这是因为人生事实上是以“自我”作为承担者,没有了自我,也就意味着没有了我们称之为人生的那样的一个存在,也就没有人生所面临的一系列的问题,比如说成功、失败、痛苦、快乐等这样的情绪体验。

    那么,“审美的自我”是一种什么样的存在?

    浪漫主义哲人海德格尔说,“人诗意地栖居于这个世界”。“人”是一个抽象的概念,世界上也不存在着一个抽象的人,人总是一个具体的自我,海翁其实说的是,“自我”怎么样以诗意地方式栖居于这个世界上?

    而这种“诗意的方式”其实就是“审美的方式”,海德格尔这类哲人是很敏感的,他在工业文明、市场经济刚刚兴起之时,他就发现我们所面对的这个世界,在很多方面将对我们的审美人生,将对人的诗意的存在,产生重大的影响。

    这个影响也就是在工业社会中所表现出来的一种对人性的颠覆,人的“异化”。

    人性的遮蔽与蒙蔽,还和科学,现代化与工业化,对人的异化有着密切的关系,因为人在生存面前,为了生存成为了一个工业化的齿轮,也已经失去了自己的人性。比如我们发明了机器,本来是让我们生活得更好,但是现在倒过来却发现机器在压迫着我们人本身,我们造了很多的工厂,原本是要让我们生活得更加美满幸福,但是却发现工厂在污染着我们的蓝天白云,也在污染那种“杨柳岸晓风残月”的诗意美景。

    现在人很可怜,我们已经再也见不到真正意义上的蓝天白云了,这正是海德格尔对人类前途的忧心之处,他提倡人不要被现实和思想的迷雾所遮蔽,人要用思辨光芒回到人自身,也更要回到自己的“本真”状态,所以,他提出来说“诗意的栖居”,这正是“诗意”的内涵之所在。

    我们不仅要有一个适合生存的环境让我们有诗意,“清风明月、蓝天白云”,而且我们还要有一颗能够去感受诗意的审美之心。审美之心其实是说,有没有一种审美理想的追求,有没有审美的自觉性,哪怕没有清风明月,哪怕没有满天星斗,但是你心中依然有那样一份审美的东西。

    诗人从内心呼喊,“我无法改变天气,无法让大自然永远晴空万里,永远阳光明媚;但是,我的心中却可以艳阳高照,哪怕外面狂风大作;我无法让春天常驻,让美丽的花儿不凋谢,但是哪怕在寒冬腊月,我们心中可以春暖花开”,这实际上说的是一种审美的感受力。

    “诗意的生存”,固然需要对环境做一种诗意的改造,但是现代人毕竟无奈的发现钢筋水泥的大楼就是我们的城市,那么我们怎么样在心中保存一份诗意的东西,一份审美的感受力,那就显得非常重要了。

    人生的美学历程,它的出发点首先是“自我”的诞生,然后才是“审美的自我”,我们在前面也略微的说过,从成长心理学的角度来看“自我”有两次诞生,一个是生理学或生物学意义上的我,“咕咕坠地”的那一天我们就诞生了。

    但是,第二个“自我”的诞生,它是一种“精神上的自我”,那就是从哲学从美学从社会学的层面上来说的“自我”。

    人的第二次诞生,其实是人的青春期以后的事情,这时的人,才意识自己是一个独立意识的存在,并对人格认知、情感意志,德性品行,开始得以塑造。

    青春期的人往往有自己独立的思考,他不再盲从,他的心理世界非常丰富,这种丰富性甚至是很多人在年老之时也会记忆犹新,念念不往青春岁月,如果一个人的连青春都不值得他回忆的话,那他的一生活得也真是干瘪,所以人的美好回忆,往往是对青春之时的那种往事蓬勃岁月的回忆。

    也正是因为这种丰富性,让人越来越意识到自己的存在是怎样的一回事,这个时候的“我”,其自身对世界的思考,也会分为“主观的我”和“客观的我”,比如我这辈子将干什么?我的理想是什么?我要实现的我的理想,我需要储备一些什么样的技能?我要实现理想,我需要什么样的才华学识,甚至储备一些什么样的德性,来作为实现自己人生的一个保证。这是一个“主体”的我,也是一个主观的我,然后这个“自我”又反思自己,对一个“客观的我”进行审视,并会做出一些描述,并对未来充满着信心与憧憬,所以说,这个时候“自我”内心世界是丰富的。

    当然了,同时也是充满着矛盾的,青春期也是“反叛”的时期,因为社会学校家长的说教,一切都统统瓦解了,这是因为“人的自我”意识的觉醒,他已经有了思辨或怀疑精神,来质疑一切说教的合法性,很多人也容易走向极端,以暴烈的方式来结果自己的性命,这真是人不可思议的矛盾,这也是人生中最危险的阶段,看看多青少年因为一句话就跳楼就自杀的有多少,你就明白了,这个时期的人有多危险。

    所以,西方很多的国家的哲学课程是从青少年就开始的,因为它可以让人以理性的方式来思考人生的问题,我建议家长们,从小从青春期就可以开始阅读哲学书,它起码能让人发现真实的自己,并能让人安稳的度过这段时间。因为我们从小从生下来开始一直到我长大,我们一直接受的这么一种文化的熏陶和教育,那我就会形成这样的道德观念。

    因而,一个人的道德观念是和他生活的社会环境有关系的,他不是天生就有一种道德观念的,每一个个体他所具有的道德观念是和他在这个社会当中所宣传的道德观念,主流的价值观念当然也是有关系的,所以在不同的文化背景当中,不同的人他会有不同的道德观念。

    就像我们小时候,给妈妈提的一个问题,就是“我是谁”的问题。其实当你和妈妈说,“我是谁”,“我从哪里来”这样的问题的时候,其实你对妈妈的回答是什么也并不关心,妈妈可以编一套理由来告诉你,你是谁,你从哪里来,甚至可以说你上天的礼物,天使什么的,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随着你慢慢的长大,你就会对这个问题有了新的理解。

    所以,即使你小时候听到大人对你的回答,你也并不会关注于这个回答,或者说你不会把这个回答看作是一个唯一的回答,或者一个正确的回答,因为这个世界对你来说它是丰富无比的,它有着各种各样的解释性,你希望你父母回答,那只是一种感情的交流方式,你只是信任你的父母,你的父母告诉你是什么,你就接受是什么了。

    “你是乖孩子,你是宝贝……”,于是孩子认为“哦,我是乖孩子……”,但是,什么是“乖孩子”,什么是“宝贝”,他并没有概念,因为他对于好与坏并没有一个是非的标准,所以从这个角度上来说,从人理解世界社会人生的角度来,他是后天的存在,他在慢慢的不断的在理解着这个世界。

    而对于好与坏的标准是随着他的年龄的增长,而慢慢的体会到的,所以,当你很小的时候,你的父母告诉你是一个好孩子的时候,你并没有概念,你不知道好与坏是什么意思,你只知道一点就是要服从,但是你往往内心里有一种不服从的欲望。所以,你才会哭闹,你哭闹是对外界的一种反抗,你的哭闹表达了你的一种不满。但是在你哭闹之前,你听到所有人表达的时候,你所形成的一种意识活动,就是所谓的前意识的活动,因为这就是一个对自我意识的反思活动。

    也许道德说教是好的,但是,青春期的人开始了怀疑与质疑精神,关键是要让他们的“自我”的生命要理解这些道德说教,只有道德说教肯定会引起怀疑和质疑,外人的说教并不能代替那个“自我”本身,只有哲学才能真正的让人意识到他的“自我”,道德说教代替不了哲学教育,更代替不了他自己去独自的理解与质疑或坚持这些“说教”。

    所以,从青春心理学的角度来讲,这是一个心理很容易冲突的时候。一方面稚气未脱,但另外一方面又有一种成熟的渴望。一方面对有独立的要求,但我们又不能完全独立,一会儿让我们觉得我能无所不能,一会儿又觉得让自己好像外部的世界那么强大,我太可怜了太渺小了等等各种各样的矛盾。

    我发现不仅仅是青春期的人,甚至是成年人,理性的也不多,甚至有些人还一直处于青春期前的状态。这是人的思辨能力的丧失,而人的青春期的思辨能力其实是很强的。

    而也正是人在青春期所面对的这样那样的矛盾历练了我们,才让我们不仅意识到我的存在,而且还意识到我的未来状态,那这种对未来要成为什么样的人、做什么样的事才能做成这样的人,这就是愿景,也就是“理想”。

    我的这个说法也是一种文化上的继承,古今中外流传甚广,这里面也有着西方哲学的精华,而且西方人的哲学教育也是从这方面来考虑的,不得不说人家的教育和对人的培养也是很深的。我们观察这个社会,你也会发现我们国人很多人年龄都很大了,但也根本没有“成人”。当然了,像“理想”,“愿景”之类的概念,对人来说,不管是西方人还是中国人,从历史和现实来看,它是普世和通用的。

    理想,就是对未来生活的一种蓝图的一种描绘。因为时间会过得很快,人的一生也会过得很快,一晃就消失了,所以,青春也是很短暂的,而青年正处在对未来做一种愿景规划的时期,它让青年人可以更加清晰地面对自我,或者去思考哲人所提出的那几个问题,“我从哪里来?我要干什么?我将走到哪里去?”。

    而在这个过程当中,我又将碰到一些什么样的问题,我又应该怎么解决这些问题,我有没有足够的人格力量,去面对人生的不幸挫折打击,甚至是去超越人的宿命,比如去克服艰难困苦。

    而这样的一个阶段,实际上才可以说是真正开始了我们的人生,也就开始了我们人生的一种美学追求,这是“人之为人”的一个逻辑起点。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 夕雅y:💙💙
      • mydear2018_3339:深不见底,感谢作者,引起了我思考一下如此深刻的人生问题。👍
        玩哲录:@mydear2018_3339 :smile: 谢谢夸奖。
      • 玩哲录:理想,就是对未来生活的一种蓝图的一种描绘。因为时间会过得很快,人的一生也会过得很快,一晃就消失了,所以,青春也是很短暂的,而青年正处在对未来做一种愿景规划的时期,它让青年人可以更加清晰地面对自我,或者去思考哲人所提出的那几个问题,“我从哪里来?我要干什么?我将走到哪里去?”。

      本文标题:如果爱53追寻自我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qkoxhqtx.html